让我怎么开谈?
搞艺术的人,如果不会玩艺术的趣味,总抵是一场空。
艺术表现的形式如今花样百出,而传媒学注定要作为一种宣传的载体而盛行,艺术也难例外。
湖南吴伎涌和我第一个照面,是因为颍拓古彝鼎器而从论坛到私信上有过短暂的交流,吴兄弟心性比我还冷,所以此后断断续续的又接触过,也就只显于泛泛交谈。
人生讲究因缘,能有网络这样的途径认识,已经比过去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的指数了。
我几次南下湘粤,都是想到吴兄弟生活着的城里转一圈的,看看山水形势,感悟下物华天宝,从而印证,再次印证下人杰地灵的使然,这其实亦是人生之福缘。比如去年,原本是安排了这个行程计划,但是到了郴州,朋友却提议去赣州去,于是整个行程也就随着这势因而重新安排了。
我制作颍拓,最初是受传统影响,平拓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实在没有什么神秘的味道了,便一直琢磨着制作些全形拓玩玩。吴兄弟是我认识能制颍拓的第三位能者,请教了多次之后,在西安大唐西市的文物回流展上,看到北京的古玩商拿了吴伎涌颍拓的周鼎展览,又看了几回,体悟和参照着资料,制了几十页拓影,后来技术略有长进之后,也就索然无味,弃作至今。
世上的事大抵分两种,一种是逼迫了做,一种是爱好着做,我无论制做竹雕,印章,泥塑,裱画,颍拓,木雕基本是由辗转反侧的念想,到立志要做到最好的专心,而最终如弃鸡肋般的就舍弃了。
我更适合做一些所谓的‘形而上’的工作,背负着手,得意扬扬,如蚕抽丝一样拿捏着指点着其他人做的更好。
我虽不善做,知技莫如我。大凡做一件事,于此事相关的资料我积累的往往很全。比如我研究陕西‘西京金石书画会’,一旦把资料和线索给了西美做专题史论的人,那她的论文支撑点就是杠杠地有力。
意识有时靠灵性,成功则靠天赋和苦工。吴兄弟的技艺,靠了后者,我且做他的粉丝,也只能做他的粉丝。
《木瓜集》是吴兄弟自己设计,印制,手工钤盖自刻印章的集子。据说钤盖80部,这让我一下子就惊呆了,这多少有些令人难以置信这集子能不能做成。
福建的连史纸,浙江的印泥,多少年陆续的刻印,重新再把印归拢在一起专门钤盖,费力费时费事,不言而喻。
我过去就倾向于做吴兄弟的粉丝,如今看到《木瓜集》精细的印迹,我能不倾心做他的粉丝吗?既然是粉丝,不热烈鼓呼,难道给《新闻联播》的前十分钟攒着吗?!
我还是展现下‘吴粉’最为要紧!
青门李国建于汉覇城门外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