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河多了,桥自然是少不了的。
孩童的眼睛里,最多的就是好奇,从前,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路过一条河,便好奇那河对岸的袅袅炊烟,或是一树花开,说不出的古朴诗意盈上心头。翻过一座山,不是太容易的;可有了桥,片刻便可寻得河对岸的柳暗花明。
盛夏的雨后,不是每次都有运气能看到天上的虹,那是不可捉摸的梦绮。在骤雨初停时跑出家门,剔透的雨滴还在玉簪花的茎叶上低垂,那一弯青石板构架的断虹,构筑了孩童时光多少梦境:一脉盈盈的银河水,织女曾徘徊过这乌鹊桥罢;山塘河上的那座断桥,莫不是白娘子又来了苏州?印象里最美的还“石桥禅”,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走过。静美中有种说不出的凄清,还有几许悲壮之美。这些奇妙的遐想,都是在斑驳光影下的姑苏桥上的儿时呓语。
那座老桥陪伴孩童长成了少年,姑苏到苏州,也在这桥上发芽抽叶开出花来。苏州的桥走来走去,从春秋战国走到此时此刻,从平明侵晓走到黄昏日落,僧客诗人漂泊游子在那里徘徊,踏出了遍地诗词。谁人不知那寒山寺边上的枫桥?有了桥,便有了诗话传说,倚桥说故事的老人,他口中的吴侬软语,便有了腔调,有了历史可触摸的温度,“当年吴王在这边建城,侬身后的桥就是和阖闾城一时造的,那伍子胥······”
苏州的桥,不止见证辉煌和历史沧桑;它也温婉多情,适合倾诉小女儿心事。你走进细雨迷濛的烟花三月,初春清寒半暖,着一身素色薄裳,立于青石板桥上看风景的女子,是姑苏温润江南里最美的定格。而姑苏桥,就是这诗意定格的温柔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