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本书,《只管去做》和《人生效率手册》都提到了从梦想出发。
首先我们要区分愿景,项目及习惯:
我们一般在习惯养成的时候,比如早起,这个时候会很多的使用SMART;
项目也许由多个习惯构成,比如每天早起只是一个习惯,而假如要利用业余时间写一本书,涉及到的习惯可能是早起,看书,写文章等多个习惯的综合;
而愿景呢?尽管现在是VCUA时代,但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实际上是在这混乱时代的最需要的聚集模式,越VCUA越需要聚集,毕竟未来的竞争其实是比较我们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现在流行很多事情,比如时间管理,手账,思维导图,摄影,演讲,英语,跑步,手绘等等,这些习惯都挺好啊!但如果我们都去花经历去学,而不从自己的擅长和实际达成愿景的角度来考虑,尽管会收获很多,但其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除非这些本身都有利于梦想的达成。
其次,我们要学会构建自己的人生愿景,
在《只管去做》老付教小强给自己写一封五年后的信,来提炼自己的人生愿景,进入指定年目标,项目,习惯,并安排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和清单管理等。这是一套战略和执行的双驱动人生管理手册。
而在《人生效率手册》中张萌找到人生目标,采用的是7个人物法,分为5个步骤:
1)先想出一个你梦想要成为的人的名字
2)采用同样的方法写出另外6个人的名字
3)把这些人的硬本领总结归纳出来,取他们共同的硬本领从多到少排列,取前面三项作为你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4)自我匹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先次序一一进行修炼
5)确定年目标需要修炼的硬本领
然后把这个硬本领分解成年月周日目标进行管理。
看到这里,也许你发现了,虽然愿景的方法有一点点区别,但实现目标从愿景到执行的方式基本没有多大区别。
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然就知道如何卓有成效地过一生,当然也就让每一天都活在愿景里。(取自两本书的序言部分)
虽然梦想这个词有点大,但确实人生该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终为始的思考,现在的状态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梦想中生活的状态。
我自己属于仍旧没有活明白自己想干什么的那类人,会发现毕业几年的努力都有点盲目没有方向,比如我做技术的工作,本质上是因为我学了这个专业,好找工作,就一直工作到现在。然而,对比同龄人我突然发现,也许我的工作太安逸,基本上是重复工作,对于个人成长有限,没有认真去思考做这些事情对于未来我有什么影响呢?
而18年我给自己定的计划就是聚集,无论是采用生命之花,还是平衡轮,还是园方规划图,梦想一定要有,至于用什么系统去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天去践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