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读后感


首先说一下选这本书的理由:

电影群去年看了大量的关于女性成长主题的电影,其中一部就是根据毛姆的原著改编的电影《面纱》,当时老师建议看完电影去看原著,一时激动买了但迟迟未看。二月的读书计划早就定好是这本书,但因为各种瞎忙一直到前几天才看,看的时候居然是一口气读完,久久不能平静,想写读后感,又觉得无从下手,最后决定再看一遍电影再写,电影看完了,又想着再看一遍书再写,拖拖拉拉到了最后一天。

作家毛姆,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但其实他的短篇集和其他著作,比如《圈子》、《人生的枷锁》等都还不错,他曾到过中国,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面纱》这篇小说。

《面纱》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吉蒂的成长。漂亮、活泼的吉蒂有一个懦弱本分的父亲,一个虚荣一心向上的妈妈,一个不出众的妹妹,妈妈在指挥父亲跨越阶层这个事情上失败后,把希望建立在吉蒂身上,本来在妈妈的计划中是希望吉蒂钓到金龟婿,结果挑挑拣拣到了25岁,18岁毫不起眼的妹妹都跟一个有家产的男爵的儿子订婚了,吉蒂眼见着就变成了家人嫌弃和抛弃的对象,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吉蒂匆匆嫁给了爱慕她的细菌学家沃尔特,并跟随他来了香港工作。两人的生活背景、喜好、性格等迥异,虽然沃尔特非常爱她,但她一点都不爱沃尔特,甚至鄙视他。在一次聚餐中, 她遇到了人生挚爱——查理,并认为查理也一样挚爱着他。结果两人奸情被沃尔特发现了,沃尔特洞悉人性,他向吉蒂提出,他要去法庭控诉,如果要他打消这个念头,有两条途径,一是查理答应娶她,二是吉蒂跟他去湄潭府(虚构的)治疗疟疾。吉蒂很兴奋的去找查理,结果大失所望,只能跟着沃尔特去了湄潭府。到了湄潭府,见识了修女的大义,见识了人类的渺小,终于从自己的迷茫中慢慢走出来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父亲是谁也不能确定,沃尔特本来打算让吉蒂在湄潭府染上疟疾死了最好,最后却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嫉妒和仇恨选择了染上疟疾而死亡,临终遗言“死的却是一条狗”。吉蒂自以为认清楚了查理的虚伪和自私,自以为不再爱他,却在回到香港时又跟他上床了,她无法面对这样愚蠢的自己,跑回了英国,却在途中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书中最后的结尾是她跟父亲和解了,跟着父亲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

故事有点老套,但是毛姆对人心理活动的刻画相当深刻,用词精准,对人性的转变也描写的非常细腻。一个女人,最初的心理形态是父母给的,吉蒂的母亲决定了吉蒂就是个虚荣、务实、粗俗的女孩,当她人生受到重大冲击时,爱人的背叛(查理嘲笑她,认为她想嫁给他是异想天开,她不配),爱人的陷害(沃尔特把她带去湄潭府就是为了折磨她,明知道她不可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修女金子般闪光的品质(为了信仰不惜牺牲自己背井离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朋友的真挚爱情(韦丁顿与满族格格),这些都带着吉蒂回炉重造,让她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让她看清并接纳了那个曾经不完美的自己,最终找到了内心通向平和与安宁的路,并对自己和女儿的未来有了新的希望和勇气。

之所以在书和电影中反复看,是因为两者是互补的。看原著时,更多的关注毛姆对细节的刻画,对心理活动的描述,看电影时,更多的是感受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对书中看不太明白的地方有新的体会。作为普通人,不想经历吉蒂这种大起大落的心理打击,但也是要成长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多看看吉蒂们的故事,并从受到启发和引导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