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信息,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上海二中院已依法对故意杀人犯朱晓东执行死刑,一份迟来的正义终于尘埃落定。
2016年10月17日,29岁的上海男子朱晓东,在家庭纠纷中,扼住妻子杨俪萍的脖颈,导致杨俪萍机械性窒息死亡。杀妻后,朱晓东用一块红色床单包裹住杨俪萍的尸体,放在家中冰柜底部105天。
期间,朱晓东通过妻子的手机,给亲友发信息,发朋友圈,对外界营造出杨俪萍仍然在世的假象,朱晓东还用杨俪萍的身份证和别的女人到酒店开房,通过杨俪萍的支付宝账户给自己转钱,从杨俪萍的信用卡里透支十多万元到南京、海南、徐州、南昌、无锡、韩国首尔等地旅游。直到杨俪萍的父亲杨敢连60岁大寿,朱晓东隐瞒不住,才选择了自首。
自首的前一晚,朱晓东几乎打了整夜的《王者荣耀》,从晚上十点到清晨四点。其间他出过一次门,绕过六个垃圾桶,把亡妻杨俪萍的手机、身份证扔进苏州河的一条支流。他还试图在阳台的晾衣架上自杀。可晾衣架断了,只得放弃,这个懦夫,最终竟然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
一、案件回顾
2015年12月31日,被告人朱晓东与被害人杨俪萍登记结婚,共同居住于虹口区。
2016年10月17日上午,朱晓东在家因故用手扼住杨俪萍的颈部致杨机械性窒息而死亡,朱晓东将杨俪萍的尸体藏匿于家中冰柜。
2017年2月1日,朱晓东将其杀害杨俪萍一事告知父母,并在父母陪同下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了杀害杨的犯罪事实。
2018年8月23日上午,上海虹口“杀妻藏尸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朱晓东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朱晓东故意杀人,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处罚。本案虽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且朱晓东自首,但朱晓东犯罪性质恶劣,作案后长时间藏匿被害人尸体,自首不从轻。期间,朱晓东还用被害人的钱款、身份证,多处旅游、与异性开房约会等,肆意挥霍享乐,无悔罪表现,社会危害极大,罪行极其严重,故依法对朱不予从轻处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作出如上判决。
2018年12月13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朱晓东故意杀人上诉一案(“杀妻藏尸案”)。
2019年7月5日,上海高院二审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该案经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裁定核准对朱晓东的死刑判决。
从案发到结案,一共1200天。为什么这个证据确凿的案子拖了这么长时间,因为他申请上诉,还提交新的证据,他的母亲也四处替他喊冤,导致开庭时间一再推迟。
这漫长的1200天,对小杨的父母却是巨大的煎熬和折磨。三年多来,小杨的父母为了女儿的案情四处奔走,夜夜难眠,生活四分五裂,再也回不到当初。
斯人已逝、罪犯伏法,这段故事已经过去,愿小杨的父母得到安宁,愿小杨在九泉之下获得安慰,也希望通过这场悲剧警醒更多为“坏小子”飞蛾扑火的“乖乖女”。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为何乖乖女杨俪萍会爱上坏小子朱晓东
人在潜意识里都会勾勒出心爱人的模样,这和他生活的环境以及在童年里接触的人有着巨大的关系,比如有些男人喜欢像母亲一样能干的女性,而有些女人喜欢和父亲有相似特点的男性,乖乖女爱上坏小子,其实也并非全部是一种偶然,有时候,越是处于差别很大的两个世界的人,越是容易互相吸引,因为我们对对方的世界充满好奇。
爱情是美好的,可以产生令人兴奋的感觉,可是最怕爱上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最后弄的遍体鳞伤。
1. 一见钟情的背后是陷入了“首因效应”
“一见钟情”出自于清·墨浪子的《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描述的是南齐钱塘艺伎苏小小和才子佳人阮郁的爱情故事。
一见钟情是两个陌生人在第一次邂逅时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爱慕的感情。人人都渴望一见钟情的爱情,心中设想一个完美恋人的标准,然后期待与之相遇,产生电光火石般的感觉。如此,我们便走陷入了首因效应的爱情里。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个体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第一次见面时给人留下好印象,人们就会愿意接近他,了解他。
男人很懂得营造初次见面的那种感觉,第一印象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非常的重要,这恰恰就是首因效应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同龄男孩中,朱晓东属于比较漂亮的那种,与演员胡歌有些相像,还参加过东方卫视的歌唱类选秀节目“我型我秀”,用杨俪萍父亲的话说,他是个“奶油小生”。
朱晓东是那年中性风格的代表选手,被粉丝们视为“王子”。在他“干净得让人心动的脸庞和纯净如初的眼神”中,不少女孩为之心醉。
2013年夏天,杨俪萍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与她同岁的朱晓东,因为对方长相出挑,谈吐撩人,杨俪萍很快为之着迷。
一见钟情不过首因效应, 日久生情不过习惯使然, 这个世界上, 没有谁离不开谁,没有谁缺不了谁, 时间会治愈一切,所以在爱情里多一些冷静,才能少一些悲剧。
2.神话的背后是“崇拜定律”在作祟
顾城说:我画了你身边每一个人,但却没有画你。我觉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
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他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每个人在青春期阶段对偶像都有极大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孩子通过树立偶像来帮助自己完成人生的确定感。成年之后,当我们对人生有确定感后,对“偶像”的崇拜不再那么强烈,但对一个人产生“崇拜”的心理却保留了下来。
在青春叛逆期,她们不敢叛逆;成年以后,她们有补上这一课的需求,可若是遇错了人,便万劫不复。
这就是为什么《欢乐颂》里的关雎尔会爱上摇滚乐手谢童,《斗鱼》里的语燕会爱上于皓。
在乖乖女和坏小子的爱情组合中,坏小子身上具备的正是乖乖女身上被压抑的叛逆、道德沦丧的特质,有时候乖乖女对于这种特质极其的好奇,当乖乖女遇上坏小子,就很容易被这种男孩张扬而我行我素的个性所吸引,产生强烈的崇拜感,因为对方我行我素的那部分特质,正好是自己所期望的。
确切地说,她可能爱上的,并不是那个坏男孩,而是被压抑了的另外一个自己,那个想活得舒展一些的自己。
杨俪萍最喜欢的偶像是日本视觉系摇滚团的吉他手Miyavi。而她最终选择的老公朱晓冬,外表的确有几分像 Miyavi(她自己觉得像)。
崇拜可能是一段爱情的开端,如果因为最初的崇拜,因为那些“亮得耀眼”的瞬间而注意到一个人,爱情就此萌芽,看到在那耀眼的亮光下,也有一处灯火阑珊。
他们相识后没多久,朱晓东就消失了,再次出现时,他告诉杨俪萍,自己离开是因为脑中生了肿瘤,治疗无望。离开后,他独身前往西藏,住在雪山脚下,喝雪水,吃野兔。后来他的头不疼了,到医院复查时发现病已痊愈。直到此时,他才回来,鼓起勇气追求她。杨俪萍向朋友转述时,感觉他很“神”,一脸崇拜。在杨俪萍眼中,朱晓东大概也是一个很酷的人。
成年后的崇拜感是青春期的延续,崇拜和爱不一样,“偶像”总是坍塌,崇拜开始的爱情有太多的不确定,别把崇拜和爱混为一谈。
3.叛逆爱情的背后是乖乖女与讨好型人格的决裂
当我们探索乖乖女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发现,这样的女孩通常都是一种讨好型人格。她们习惯了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去迎合周围人的需求,她们希望能通过“乖”的形式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所以她们习惯了自我压抑。
很多生活轨迹平顺、一直以乖乖女形象示人的女孩子,会在恋爱婚姻中表现出与以往经历不同甚至反差极大的“叛逆”行为,非要选择一个父母、亲友都不看好的伴侣。
杨俪萍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她从小被父母当作掌上明珠,衣食无忧,一帆风顺,毕业后当了小学老师,三十年来的活动区域基本上就是家和学校,接触的人不外乎亲友、同事和学生,经历单纯透明得如同一杯蒸馏水。而她微博里的一段话,也印证了她对以往生活过于平淡心有不甘的情绪:“三十了,过得还算循规蹈矩,也没做过什么重大抉择。”配图中她肩部有一片纹身,这纹身出现在一个以“文静、内向、安分”著称的女孩子身上显得很有违和感,这其实反映了她和朱晓东在一起后,内心被激起的某种渴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杨俪萍那样的女孩选择朱晓东那样的伴侣,是在寻找潜意识里渴望和期待的东西,她们要通过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的反抗,来激活以往缺失的“自由”,同时也证明自己不按常理出牌也能活得很好。
没错,自由非常可贵,也是人生幸福感的最主要来源。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所说:“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
遗憾的是,她们所理解的“自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为这种长久乖乖女形象的捆绑与束缚,让她在自由探索的道路上葬送了一生。
美好的婚姻需要自由意志的主导,但是“自由”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我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我要的”,而应当同时具备另外一个方面——“我有能力规避和放弃不好的、不适合我的。”
一、如何避免悲剧重演?恋爱中,三种男人坚决不要嫁
1. 父母不同意的男人,三思而后行
30岁的朱晓东是上海本地人,10岁那年,父母离异,职校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在哪里都做不长,每月工资不到4000元。
而小杨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在一所重点高中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工作体面,收入也很高,当时已经达到了10000元左右。
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朱晓东身上似乎没有任何优点,父母一开始就反对杨俪萍跟这个只会花言巧语的女婿交往,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女儿,在杨俪萍眼中,朱晓东是一个很酷的人,她爱得一塌糊涂,不能自拔,家人也无意棒打鸳鸯,只好随了她。
老杨在案发后十分后悔,后悔没有强力阻止女儿的恋爱,那时害怕女儿会因此和自己生分,可早知道如此,打断腿也不能让他们在一起,“哪怕是女儿不认自己了,可她会活着。”可惜,生命不能重来,一切都太晚了。
就像当年张靓颖要与才华能力、家世名气均与之不匹配的冯珂在一起时,张妈妈也是不惜拼尽全力去阻拦,到最后,依然拗不过女儿的决心。多年后,张靓颖在网友们的叹息声中,情花枯萎。
很多时候,父母在子女择偶时,会以他们的经验,给出相应的建议,父母的经验里,饱含着岁月的风霜、生活的磨砺,裹挟着许多现实的因素,而被爱情蒙蔽双眼的孩子们,往往不愿意接受父母现实的建议,以为那是对爱情的玷污。
但你要明白,再美的爱情,最终会落地生花,现实才是考验爱情的“照妖镜”,当父母给出建议时,子女们若能三思而后行,对所选之人多看一会,再多想一些。
2. 甜言蜜语是情话,也是毒药
在提起女儿时,杨妈妈说:“女儿带女婿回娘家时,总是手拉着手,俩人常常是一进门就钻进小房间说话,家庭聚会,也是如胶似膝”。在外人眼里,杀人者朱某更是一副“暖男”形象示众,承包大部分家务、跟妻子撒娇、妻子聚会如影随形......
王尔德说过:“女人是用耳朵恋爱,而男人是用眼睛来恋爱”。
生活太累,男人很暖。女人总是渴望温言软语,嘘寒问暖,一点点的心疼,便可以让女人动心和付出很多。而这样的男人,正是女人的毒药,她可以消除女人生活中的“毒情绪”,也能让女人迷失在这里。
有多少女生毁于男生的糖衣炮弹之下,暖心的情话,偶尔的承诺,能够给爱情加分,但嘴里吐出来的可以是莲花,也能是利箭,伤人于不知不觉中。
3. 有恶习、易认错的男人一定要小心
情感专家涂磊说过:一个男人认错的速度,不能和犯错的态度同日而语。一个人,犯了错了,能够快速认错,说明他对所犯错误,根本没有深刻的认识,向你认错,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
杀妻藏尸暴光后,他的初中同学曾经告诉杨俪萍的父亲,初二那年,朱晓东因参与抢劫被警察当场抓住,并且这个男人曾经多次婚内出轨,而且赌球欠债,痴心对他的杨俪萍一次次原谅,一次次帮他填补漏洞,在家人面前维护他“好女婿”的形象,却始终没能清洗他丑陋的心,反而搭上性命。
结语:
女孩,一定不要做爱情里的圣母,好的爱情,一定是能够互相修正,共同成长,而且这个成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断然不会如顽疾般,反复发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