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记2021凉水井中学《冬令营》
生命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和难以忘怀的感动。感谢塔塔教练的引领,更感谢吴校让我有机会走进了凉水井中学,走进了《对话孩子》的冬令营。接替齐老师,为8组的孩子们做教练,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也是我生命中收到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01. 送你一朵小红花
第一课 自我评价
刚进入角色时,真有些担心,生怕自己做不好。遇到了热心的陈萍老师,她把每一个孩子完成的《写给未来十年的自己》的一封信及海报作业,都推荐给了我。 在逐一翻阅的过程中,结识了凉水井中学这八位同学,来自不同年段,却拥有同样的热血:有梦想,有学习力,更有爱! 虽然,彼此间还未见面,但透过这份作业:“把家庭比做一个金鱼缸,请画出鱼缸和里面的鱼,各自代表了家人”。读到了温暖,更看到了在每个孩子心目中的,“家”的样子。 尤其是初二.六班喻梦的作品:最勤奋的鱼妈妈,最凶猛的鱼爸爸,自己则是胆大喜欢互动的罗汉鱼。这些画面的背后,一定有孩子们想要传递的语言,这些,都吸引着我,期待着走进他们。
02. 让爱在家庭流动
第二课 亲子关系
“本次对话活动,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因为这是第一次与孩子们接触,第一次以教练的角色,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联结,看到了孩子们渴望父母陪伴,理解,更多的是渴望家庭幸福,和谐。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那份纯朴和真实。不太喜欢大胆去表达爱,而“家庭鱼缸”给了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对话,真的是照进心底的一束光!
”如果说有些对话仍令您难忘,会是什么呢?”
答:每一个小小的鱼缸,就是每一个家庭的缩影。
☮ 刘杰:
幸福的一家三口,她的最深感受是:“理解”,尤其是在她考试失利的时候,得到的不是责备,而是父母的鼓励,这会让她感到更加的自信,也会更主动的去争取机会,表现自己潜力,在她灿烂的笑脸上,我感受到了。
☮ 喻梦: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她用来描述自己的家庭关系时,提到了“尽管不完美,但却感到了父母深爱着她和弟弟”,而这个“完美”,就是她渴望父母之间和谐相处,让我看到了小孩子眼里的那份需求。
☮ 李好
生活中非常细心,看似不爱言语,内心却非常丰富。谈话之中,看到的是那个利用学习之余,主动去做家务,每一天都带着爱去生活的,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 罗媛元:
生活中会因为观点不同而闹些小别扭。在她的内心,特别希望的是:妈妈会多给她一点鼓励,给她一个拥抱,她也会去改变自己,找到了那个卡点,会勤快一些,让妈妈高兴起来。谈话结束时,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眼里有光的娃儿。
“对话孩子复盘交流,分享感受。”
答:走进凉水井中学的孩子们,走进她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在不断践行中,不带评判地去聆听,去感知,在这个场域中,陪伴并给到他们更多的支持。让爱,在每个家庭中流动起来。
03. 我和我的小伙伴
第三课 学习共同体
️️️️️️☯”与孩子们对话,给您的感受是什么?”
答: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他们内在的“能量”。我观察到每个孩子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阳光、自信,几乎看不到由于考试的失利,而流露出的沮丧的表情。 从谈话中也听到,他们更关注的是学习的状态,而不是分数。可见他们找到了内在的支撑点: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情绪,他人的肯定和鼓励,足以让他们在前行中,跌倒后再爬起来,内心的强大,这是最令我感动的。
☯“您看到了什么正在生成?”
答:当我看到孩子们在做彼此的”小老师”时,能够用心的去教,尤其是面对学习慢一点的同学,还能够去用“理解和等待”的心态来面对,那份努力去看见对方,足以让后面的同学,在被看见中,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同在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学习,这种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已经在凉水井中学应运而生。
☯“令您感到最难忘的是什么?”
答:谈话过程中,我听到了“发现”这个词。他们不仅感知着当下的自己,而且还在不断地探寻未来的自己。尤其实是我们 8组的喻梦同学,因为怀揣着“做一名优秀记者”的梦想,也因此在学习中有意识地从:语言的组织能力,敏锐观察能力,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的积累等方面锻炼自己,是未来给予孩子们成长。
☯“与孩子对话,带给您的启迪是什么?”
答:当孩子们谈到“受益者”的时候,提到了一点:“老师,也是活动中的受益者。”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老师不像老师,学生才能不像学生。”当学生打开了主动性,充当了小老师,师生间共同围着篝火,研究一个伟大事物的场景,就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正是幸福教育的模样。孩子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努力地去提升自己。
☯“第四次对话,您将准备问些什么问题呢?”
答:
(1)你心目中的那个“最满意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2)你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会打几分,如果满分是10分?
(3)作为“小老师”,你对自己还满意吗?如果还需要得到支持,会是什么呢?
(4)未来如果你真的做了一名老师,希望自己会去实现的是什么?
(5)“伙伴”在你的生活中带给你的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表达,会是什么呢?
04. 从小老师到小教练(上)
️️️️️️️第四课:对话小老师的成长
➰”在与孩子们对话过程中,作为教练,看到了什么?给您的感受是什么?”
答:在这次与孩子们的对话过程中,由于网络卡,中途出现了四次掉线的现象。而当我每一次重新建直播,重新面对镜头中的孩子们时,观察到的是每个孩子脸上的平静和那份耐心的等待,还有他们温暖的提醒:“老师,应该到新月同学发言了。。。”,正是他们在场域中给予我的能量,才支持到了我,学会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不确定的事情发生,让我感觉到:我与孩子们是在彼此做对方的老师,彼此间互相学习。而在面对从熟悉的“小老师”到陌生的“小教练”角色转换过程中,作为观察者,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开放性问题”的困惑。有的孩子把“怎么去做呢?”当作是切入点,可见关注和解决的仍是事件的本身,还没有关注到人,这也是下一次课,值得我去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以引领的。
➰“您觉得最难忘的地方是什么?”
答:当娃娃们第一次体验当“小教练”,开始对话的三个同学都在询问“你会怎么去做?”时,我的心里冒出一个声音:“要不要直接告诉她们如何去发问?”那一刻,我在与自己对话,感到有些着急,而令我惊喜的是,接下来的孩子就有人在问:“遇到上课开小差的同学,你的心情会怎样?”,“你理想中的课堂会是什么样?”这一刻又让我感到:其实,孩子们是本自具足的,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潜能,之所以不把开放式问题的“话术”直接给到他们,正是希望不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所束缚,那样生成的问题才更贴近他们,也更有力量。
➰“《对话孩子》冬令营开展到今天,什么正在生成?”
答:在聆听孩子们的谈话过程中,我听到了“换位思考”这个词。他们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且还在透过问题,去照亮自己没有看见的盲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尤其实是我们 8组的李好同学,作为小组中的“小老师”,感觉到以往用经验来建议他人,只是关注了自己的经验,而“小教练”让她接下来,会去在实践中面对各种可能性的发生,尽管她在表述时很简单,但教练模式中的唤起而非强迫,赋能而非指导,已经悄然地在孩子们的对话中慢慢生成了。
➰“您在《对话生活》中如何对话孩子的方式,搭建好课程脚手架?”
答:我们只是搭台,唱戏的“主角”还是孩子们。 几次的小组线上研讨,发现在课程设计上,始终有误区,不经意间就成了主角,一直在寻找让孩子们去做的方案,比如:
①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②记录观察的过程
③总结并评价
就像孩子们正在探寻做“小教练”的感觉一样,困感不解中前行。
➰“第五次对话,您将准备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答:
(1)你心目中的那个“小教练”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2)作为“小老师”你特别看重的是什么?
(3)从“小老师”到“小教练”,做到那个状态,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05. 从小老师到小教练(下)
第五课 体验做“小教练”
➰”《对话孩子》冬令营活动巳经过半,作为教练,您认为自己有什么变化?同时又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有什么样的改变?这些又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答:历经了四次与孩子们的对话,这其间有我直播时网络卡顿,一次次掉线的意外,也有中途孩子们对问题的不理解和无从下手去回答的困惑。当我重新回顾这些时,发现我们都成长了,进步了。
这一次,我精心地准备了3分钟的暖场PPT,原本打算只点评一下优秀的同学,但考虑到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于是,就把每个孩子的作品和作业,都逐一地展示出来。还送上了班主任老师温暖的评语,以及我从教练角度所给予的温馨寄语。
这样一来,我们彼此都感到轻松了些,紧绷的表情,紧张的心情都不见了。不再像以往那样有了话题,却无法打开内心,谈起话来也舒服,顺畅了许多。
➰“课程中带给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答:这次我也给到了孩子们一些对话时的“脚手架”,尤其是针对略微有些难度的“心”和“王“”的角色。这样,一轮对话下来,孩子们渐渐地熟悉了流程。于是第二轮一开始,我就要求她们放下流程,更多的是关注内在的“真我”,向同学们展示一种真实的自我,这样表达出来,才更重要。不带有任何的评判,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彼此的照见,让他们谈起话来越来越信心满满。我听到了媛元同学的反馈中说道:“你说的那个人,就是我哟,我怎么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些特质?”这是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还有在前几次交流中不太喜欢出镜的刘杰同学,这一次她作为分享者,当听到小伙伴们所给予她的回应时,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那种“愿意听别人说,也愿意说给别人听”的氛围,在场域中流动着。从她们微笑的脸上,温情的话语中都能感受到。
➰“您从《对话孩子》冬令营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发现,这些发现会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答:在活动中,作为聆听孩子们谈话的观察者和支持者,也一直在探索:作为“教练”,要掌握哪些技能和拥有怎样的“话术”呢?是否只有这些才能让自己在与孩子对话中,更加游刃有余呢?当我在复盘过程中,与塔塔教练交流时,那句老子《道德经》中的:“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让自己发现了更多“教练”背后的涵义:所谓的“话术”是没有的,当你和内在的心联结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你没有方法,内在也会长出那个方法来,但是,如果只注重方法而失去那个联结,有时候就会很生硬,有一种有劲儿使不上的感觉,要么用力不够,要么用力过猛。而只有真实的自我流淌出来时,才足够打动人了,也是最有力量的。
➰“第六次对话,您将准备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答:(1)“小教练”会给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些什么惊喜呢?
(2)如果可以重新去选择角色,“小老师”和“小教练”,你觉得自己更喜欢哪个?是什么支持到了你?
(3)如果说“聆听四核能”是需要刻意去训练,你会认为哪个角色是你练习的重点?未来又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06. 对话 PBL项目学习
第六课: 初步感知 PBL的魅力
️️️☯“孩子们眼中的PBL项目化课程是什么样的?作为教练,您的角色作用是什么?”
答:第一次接触PBL项目化课程,孩子们感到的是新鲜、好奇更多的是不理解。
新月认为是:目标,计划和结果。
李好:团队组建,计划讨论,激发潜能并动手操作。
小惠:看见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指的是什么呢?”当我把话题深入的谈下去的时侯,她们谈到了PBL背后的所蕴藏的那些可能性:是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是看到每个人的特长以及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其实对于PBL项目,我也是一个新手,同时又作为教练这样的“双重角色”,此时,聆听和陪伴是最重要的,允许有各种声音的存在,可能此时我们更看重的是真实的交流,而并不是结果。如果让孩子们仅仅限于头脑思考,那所有的东西都是理性的分析,很难把头脑里的思考真正的回到内心,或许他们不懂,但却会装作听懂了。如果没有觉察到这些,改变是没有办法发生的。
☯“第六次对话中,发现了什么?又带给您怎样的感受?”
答:课前,我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关PBL项目化课程的内容,然而在课程中,我却发现她们需要的并不是那些理论和说明,她们需要的恰恰是项目化课程在生活中的样子。
湘怡同学作为8组分享者,从最初的“好像明白了”,到最后“有些懵”的真实呈现,也是我在整个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孩子们也许看出来了,当看到有些同学对PBL项目化学习不理解,困惑的那一刻时,我真的就又想去给她们举例子讲解,有些着急了。毕竟经历了几次“教练”角色的定位,我还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在不断与他们的对话中,一步步地寻找切点。发现多数孩子卡在“PBL”这个点上,过多地停留在了理性化层面,而忽略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新生训练营的每个细节策划中。这次冬令营,我也像孩子们一样,在每一次对话的实践中,一点点探寻“教练”的感觉:是那种给予他人“推开门的力量”,而不是帮他们“推开门”的人。
☯”如果要提供给孩子们一些‘脚手架’,您认为会是些什么呢?”
答:针对新生训练营,他们的关切点是什么?所提出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想要得到的支持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提供脚手架的依据。我们所认为的“工具”,也许,并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放下“拯救者”的角色,通过调问卷的方式去聆听他们内心的渴望,或许就是在创建与孩子们对话两边的一个桥梁,这样的交流,会让孩子们觉得“听见我了”,“支持到我了”。
☯“第七次课上,针对PBL项目化学习,您准备给到孩子们哪些支持?”
答:设计一些对话,用问题引领他们。
(1)如果你是新生,希望训练营带给你“惊喜”的,会是什么活动呢?
(2)这个活动,如果你作为策划者,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3)经历过活动,会给参与者带来什么?
(4)在活动设计中,你更看重的是什么?
07. 小组讨论
第七课:新生训练营项目设计
️✴️“即将迎来最后的小组展示,这次的组内研讨尤为重要,作为观察者,带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这一次,我们8组全员参加,也感谢陈萍,美娟两位老师积极地组织。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之后,采用了学生做主持人的方式,整个流程下来,由最初的一些担心,到随着孩子们对话的不断进行,那种紧张感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我用点评作业做了暖场铺垫,当话题引入到冬令营项目设计时,孩子们带给我的,是更多的惊喜。
刘杰:
作为主持人,淡定从容,并能够及时调整冷场时的气氛。尤其是在同学们发言结束时,精准的反馈,让每个人都能看到闪光点,也都能在认可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中来。
湘怡:
去年的训练营活动,感到有些枯燥,只有走路,认为适当增加一些游戏活动,可以极大提高趣味性。比如:出发前开展词语接龙小游戏,中途休息可以对同学们进行采访。到达终点时,可以开展集体围圈游戏。
喻梦:
拉练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安全的问题,因此设计安全预案,进行健康方面的调查问卷,上网查找有关于拉练方面的常识,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应急措施,这个主题设计是她最感兴趣的。
李好:
不仅仅作为一次徒步活动,也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好机会。赵一曼纪念馆、翠屏山、植物园,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相应的知识问答,也是游戏活动设计的亮点所在。
新月:拉练活动中开展小游戏,也可以在行走中捡拾垃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小比赛,既环保又能够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值得尝试。
✴️“经过冬令营的七次对话,孩子们更看重的是什么?”
答:更看重的是团队合作,就是他们眼中的“团结力”。此外,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他们也由最初关注结果,到更加关注参与的过程,关注那种积极投入学习的状态。PBL项目化学习,也让我看到了内在的意义:容错性和允许失败性,大胆去尝试,可以让孩子们在迭代改错中不断体验学习。
✴️”项目化课程展示前,孩子们一直在忙碌,也有了更多与他们对话交流的机会,您在作为教练角色上,所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答:由于我负责制作项目设计的PPT,所以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孩子们。在聆听和陪伴他们的过程中,看到了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潜能。
刘杰:组织力强,在负责分工任务的同时,还将信息收集上来,完成填表工作。
湘怡: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反馈同学们的意见,完成小组打卡。
李好:根据分工,联系每一个同学,布置相应任务的细节,代表小组去完成总结性发言。
这其间,我也有过困惑:既要支持到他们,又不能带着自己的评判和建议,如何把握这个“度”,或者说找到这个“平衡点”,确实需要不断地内观自我,不断地提醒自己。经历了这一段日子,也让我发生了改变,学会去接纳,努力地去关注人而不是事。尝试比结果更重要,这才是孩子们在课程学习中所需要的,那份体验感,成就感需要我们去搭建。
徐立导演这次参加了我们组的线上研讨,此时,我想到了他说的那句话:“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有在体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08. 对话未来
苐八课: 生命罗盘
️️️️️生活中,总是会有惊喜。从走进冬令营8组做教练,到《对话生活》第八次课程中,塔塔教练和吴校带给我们的“生命罗盘”,孩子们用他们的真实体验,教会了我如何去践行一名教练,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生命中的那份美好。
✴️从 “抢话题”看到的:
孩子们按照谁动手快,谁就能最先选到八个问题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没想到排在前面的话题,居然是:“家人”, “情绪”,“伙伴”和“生活”,而”学习”没有人愿意去选。
可见,学习已不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相处,亲近自然,走向生活,这些正是他们内心所需求的。生命的罗盘,像是有了魔力,打开了他们内心深藏着的渴望,让我们把关注点开始向内看,这样,长在孩子内心的那颗灵性的种子,才会慢慢开出芬芳的花儿来。
✴️从“话题交流”中听到的:
其一,家人与爱
孩子们眼中的“爱”,是家长给予的支持,其实要求很低,有的时候可能只是默默的陪伴,就足够了。如果读懂了这份爱,可能,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和奢望,也就会不再会那么无止境了。
其二,耳朵与身体
当我问到:“就身体而言,你认为什么最重要呢?”
我本以为孩子们会选择头脑,或者是心灵。出乎意料,李好同学认为是“耳朵”,因为聆听最重要,可以倾听到他人的所想,自己的内心,也是需要去用心聆听的。这么朴素的自我认知,那种“小教练”的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
其三,伙伴与接纳
“在朋友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求助伙伴时,他的能力有限帮不了自己,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我自己的能力也是这样,只要真诚对待,就可以了。”
这是新月同学谈到“伙伴”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那种有勇气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就会减少一份内心的纠结,也会更加轻松地去面对困难,当对身边人的期待变成了更多的欣赏时,其实,一切善的,美的事,就会悄悄发生。
是孩子们给了我这么多的感悟。
其四,内心与世界
“心简单了,世界就简单了。”
当小惠同学说出这句话时,我先是愣了一下,因为在大多数孩子的眼里,世界那么大,那么复杂,而这个孩子带给我的感受则是一份清新。当我们把话题深入地谈下去时,她告诉我:心简单一些,许多的纠结,就能够轻松的放下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努力去做就好了。
这份觉知,已经让她找到了自己内在的力量,也让我由最初的不解到折服。
✴️由“生命罗盘”想到的:
在时光深处,生命一直在奔走,一路的风景,而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关注向外看,很少去发现自己的内心。生命罗盘,像是内心的“指南针”,让我们学会去找寻内在的智慧,找到前行的方向,更能找寻到生命中的那份美好。
仿佛这些都刚刚发生,
是生命中的故事,
仍在继续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