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孩子很容易感冒。如果吃了放凉的食物,还会造成胃疼或者腹泄。但是在生病的孩子中,有这样一类,他们病不是因为生理因素,而是因为心理因素,这被称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
邓子芮,七年级男生,一个多月来一直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一到晚上就“心慌、透不过来气。去多家医院检查,医生表示身体状况一切正常,建议考虑心理因素。
杨贺,高三男生,荨麻疹反复发作,另外每个月都有两、三天因为腹痛、腹泄无法上学。去医院诊断为“肠激惹综合症”,医生建议做好心理保健、避免高焦虑状态。
蒙玲儿,五年级女生,经常胃痛,医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近一个月来,胃痛发作的越来越频繁,还伴有呕吐。医生诊断后,认为她的胃病没有这么严重,认为是心理压力导致的。
这三个孩子生的病,有一个共同点,身体其实没有问题,或者即使身体有问题,也是轻微的,并不能引起严重的症状。
这种情况被称为“躯体化”,情绪、认知、人际关系、学业上的困扰,引发了心理问题,但心理问题却以身体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病了,所以我不能一个人,需要父母照顾我。
邓子芮,九月份从父母所在的城市,转学回老家。妈妈准备下学期来陪读,所以这学期先转学到一所寄宿制学校。
他在那所学校里呆了两个多月,开始是每天打电话给父母、亲戚,说睡不着、吃得差。后来每周都因为心慌、无法入睡,让老家的亲戚带自己去看病。
父母想,孩子肯定是不适应寄宿的环境,就又把孩子转到我们学校来,让他住在亲戚家。
这个孩子是典型的入学适应困难和分离焦虑导致的躯体化,他通过不断的生病、看病,才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让父母知道“不是我不想适应新环境”,是“我要生病,没办法适应”。
我病了,所以我不是因能力差才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杨贺,父母均是教师,小学在母亲班级,初中在父亲班级。因为一直在父母的班级里上学,杨贺每天上学、放学都是和父母一起,和同学的接触不多。因为他是“班主任的孩子”,大多数同学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杨贺到了高三,还没有自己的好朋友,遇到问题,只能告诉父母。而父母往往会告诉他,你是教师子女,要做得比其他同学好,才符合身份。
偏偏杨贺学习成绩一般,进入高三后,学习压力更大了,距离父母给他定的目标也越来越远。实现目标,太困难。而放弃目标,就是承认自己无能,父母也不会答应。
而”生病“可以让这一切合理化,我不是因为能力不行,也不是不想努力,是真的病了,没办法。
我病了,所以你们要听我的。
蒙玲儿,从幼儿园开始,父亲就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在老家带她上学。今年暑假父母商量着准备离婚,她希望父母不要离婚。但父母告诉她,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
父母要离婚的事,被她爷爷奶奶知道后,爷爷奶奶希望她能够说服父母、让父母不要离婚。知道这件事的亲戚和邻居,也会不时地询问她父母的情况,还对她说“你父母要是离婚了,你可就可怜喽。”
蒙玲儿发现,自己胃病发作严重了,父母就会暂时放下离婚这件事,一起讨论她的病情。父亲还因为她的病,回老家看过她一次。这让她感觉“只要我生病,那么父母就得考虑我的病,不会离婚“。
于是,每当父母吵架后,她的病就会更严重一些。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三个孩子居然会装病?他们没有装病,确实是病了。
心理压力过大,会带来身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引起身体的不适。比如特别生气时,会头疼;伤心难过时,心口会闷;担心害怕时,手脚发软……这被称为”心身反应“,心理问题带来的生理变化。
心身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般在心理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很快的减轻和消失。但是长期的心身反应,会让生理损伤变得和真正的疾病一样。
那些因为生病带的的好处,属于“继发性获益”,并不是孩子们一开始就想要的结果,很可能孩子们都没有意识到。
心理困扰带来生理不适,长期的生理不适累积成了真正的疾病,而这个疾病又帮助孩子达到某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可能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躯体化“产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