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人为了《三字经》掐起架来颇觉好笑,有人认为有糟粕要删减,有人认为不需删减;并且分为正方反方,更觉好笑!我们为什么只会窝里斗,而不把眼光往后瞧瞧往前看看往周边瞅瞅呢?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政治的附庸,这在东方更是如此,日本修改教科书,这么多年了,仍是老样子。他们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有一种破釜沉舟一错到底的决心,对付这种不要脸你只有比他狠,才能斩草除根不留毛。否则他们不知道会得瑟到几时。而现在我们所看到是我们的另一面温文尔雅。而我们呢,我们在争吵要不要读《三字经》这个问题。我总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从这里面可以看我们的小肚鸡肠与狭隘的目光。上个世纪初,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为了推崇白话文,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跟旧派们吵了一架,笔墨之战。但是烟消云散八十多年了,许多人早已故去,《三字经》、《古文观止》仍在坊间流传着。这是为什么捏?精神的建筑一旦完成,想拆掉它毁灭它难比登天!阿房宫被项羽烧掉了,但杜牧建造的“精神阿房宫”不还在你我心中吗?对于文化,也许你只能说它好还是不好,但是你就是无法毁掉它,嬴政焚书,而那些书又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好的书就是“不死鸟”啊!而这向来与政治的管束无关。
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一个自由的过程,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至于学校推荐的书,我觉得有点“天才因子”的人都会自己取舍,而大多数孩子都能自己取舍。记得读书的时候老师总会给我们开长长的书单,而我们自己很少会规规矩矩地按照上面的去读,我们在自由阅读中遇到会心一笑或与我心有戚戚焉的书会自觉的一读再读,不管它是不是禁书,适不适合我们。不然那些书,守着那些书单,岂不饿死我们?所谓书单只不过他们心中的名著,而我们心中的名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岂能刻舟求剑?而我们所做的事尤其教育的事太多的都是这样。何为糟粕,什么又是封建残余?我们所谓的精华兴许就是后人嘲笑的糟粕呢?不苛求古人,也不禁锢孩子,让孩子自己取舍吧,所谓权威,就是束缚。政治介入,事倍功半。我们有点历史眼光好不好?拜托!
当我们七嘴八舌的时候,我们也许忘了这是老调子长谈,在重复前人也在重复自己。不替古人担忧,也别为孩子担忧,是不是经典小孩子们自己会取舍,别把孩子看的那么娇气,那么柔弱,如果这样我们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至于外国如何读书,那是他们的事我们管不着,但是不能用他们的尺子来衡量我们,别忘了东西方文化有别。我们不希望别人意淫我们,也不去意淫别人,我们真的没必要效仿他们如何。小孩子们比我们聪明。也许大人们在删减三字经的时候,他们捧起了《金品梅》也未可知啊!你能禁的住吗,你能禁的了吗?
我始终认为封建文化是种成熟的文化,他历经了近两千多年的建构,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超越的。如果我们挖掉我们的过去,我们将一无所有,西方的文化之风完全可以把我们席卷而去。华人遍及全世界,靠的是文化的脐带,传统的节日之所以让我们欣喜,那是存在我们潜意识的东西,也许就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面对它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至于说鞋子合不合脚,孩子们自己会选择。我们认为好看的鞋子,在孩子们眼中也许丑陋无比,我喜欢听八九十年代的老歌,我的弟子们都叫我老土,没办法,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这个世界与文化。他们才不管我是不是班主任是不是语文老师呢!这是他们的权力我不会越俎代庖。否则搞得双方都很累,还适得其反。
好了,本人有点倦怠了,为了这些事说了一些车轮话,总之一句话,给孩子们一些自由的阅读空间,别在他们在阅读的地域搞什么“圈地运动”,你以为你是对的,其实也许害了孩子,是的,纯净水干净,但是人不可能喝着纯净水活下去。让孩子们自由读读书吧,读书是件自由幸福的事,别搞这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