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我们大多人能背出他的不少诗篇:《静夜思》(思乡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赠汪伦》(友情送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望庐山瀑布》(山水行旅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夜宿山寺》(行旅登高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独坐敬亭山》(孤独感怀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天门山》(山水行旅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情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进酒·君不见》(乐府感怀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是大诗人这一点大多人都知道。
李白有怎样的人生恐怕大多人并不了解。李白的人生可以这样概括:一生漫游、追求功名、未曾当官(职位不是正式编制)、仕途不得志。李白虽然希望建功立业,但一生都希望用别人举荐的方式一举成名建功立业;20岁的李白听说渝州刺史李邕愿意结交名士,而且喜欢向朝廷推荐青年才俊,于是李白便乘舟下渝州去拜谒李邕,在李邕府上李白侃侃而谈,但却因为不拘俗礼,且经常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因此李邕觉得李白不适合进入官场,李白却认为李邕是轻视自己,他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作为回击 ;29岁时李白来到长安谒见玉真公主,李白本来想通过公主府一个姓张的侍卫引荐谒见玉真公主,但没想到自己在别馆里一住就是小半月,依然没有得到公主的召见;42岁的李白到长安得到唐玄宗召见是因为玉真公主的举荐,得到的是翰林待诏的职位,翰林待诏主要是供皇帝用诗文娱乐,李白不满意这个职位,所以干了一年多便辞职了;李白从长安辞官后十年间,也没有到处找人求举荐;安史之乱爆发后,56岁的李白在永王李璘再三邀请下,选择在永王麾下参军当起了幕僚,李璘后面因谋逆罪被处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皇帝大赦天下的背景下,李白虽然逃过流放之苦,但仕途之路从此终结。
李白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有三:首先,李白的家世背景是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关键因素,根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祖先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但由于其祖上曾与唐朝皇室有过节,因此家族被迫流亡西域;其次,古代商人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体系中排名垫底,不仅官僚阶层对商人有歧视,而且法律也限制商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李白父亲李客是个大商人,李白的身份自然受到限制,根据《唐六典》的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这意味着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再者,李白自身的成长经历也决定了他不能通过科举考试。李白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五岁就能诵读启蒙课本《六甲》,并培养了过人的诗赋才华。但他并没有按照传统路径学习儒家经典,而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并学习了剑术、隐居、修仙等。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而非科举制度所要求的规训和约束。综上所述,李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主要包括:家世背景导致的“谱牒”缺失、商人身份的限制、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却使李白走上了与众不同的文学道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
伟大的作品让世人记住了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