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两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故事一: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幅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专家们好奇地问这位小朋友,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孩子回答,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许多评委老师被打动了,这就是孩子的心灵,纯净如水,且充满想象力。
故事二:一个孩子,5岁的时候,他会画夸张齿轮下的蜗牛,7岁的时候,他会画厨房里怪异的大青虫,可是,10岁的时候,他只会在老师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画一个中规中矩的纸折人……孩子自己很困惑,为何长大了,小时候的想象力却不见了。
这两个故事有共同的关键词,“何为最恰当的艺术教育”。谈及儿童艺术教育,我们都不陌生,街头形形色色的艺术培训比比皆是,让孩子在四五岁开始便接受钢琴、二胡、绘画、声乐培训的家长也不在少数。但究竟何为合适的艺术教育,对少年儿童开展艺术教育该遵循怎样的理念,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
法国有一名著名的风景画家说过,我每天早上起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儿童一样看待世界,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看到的世界都是活的。
著名画家陈丹青也曾经说过,我不是在教你学画画,我是在教你用眼睛观察世界,然后把你的想法画出来,我也不是教你画世界,而是画你的心。
两位艺术家的话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要以孩子的思维和视角。为此,首都师范大学杨景芝教授强调:“一株长生草,周围有很多小天使。这是为什么?孩子说,长生草能长生是有天使守护,是的,长生草有天使守护,可孩子的想象力该由谁守护?我们成年人常犯一个错误,用成人的思维看孩子,我们要蹲下来,赞赏他的创造力。”
孩子需要的是美术课,还是美术
孩子需要的是音乐还是音乐课,是美术还是美术课?这个问题看似突兀,仔细玩味却内涵颇深。如何在对少年儿童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当前开展少年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和挑战。
许多专家表示,儿童天生就是探索家、创作家、想象家。对他们的思维启蒙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关注艺术技巧,而忽略孩子的创作天性,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往往被禁锢在圈子里。
“应该承认,当下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社团把很多纯粹艺术的东西制约掉了,我们应逐步改进课程体系,把课程建立在‘尊重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向艺术靠近些,把教育做实些。”北京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姜继为认为,“所谓艺术分门别类有很多,但是共性的东西是自由、自在、自我、自主、流畅和舒展,一个人要是具有了这样的品质,他可以不会弹琴、画画,但是他展现出的东西一定是艺术的。”
艺术教育描摹生命的旅程,而儿童艺术教育就是这一场旅程的起点。清华附小教师聂焱就专门提到,“对于美术老师而言,孩子的画作就是他们情感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因为画作而实现永恒。也许有一天,他们长大离你远去,但那些作品就是你曾参与他生命旅程的最好证据。”
包括北京、上海等地在内,在艺术特长的选拔方向与标准认定上,已经渐渐从以往技能型的选拔过渡到素质和修养的选拔,“考察一个孩子的音乐禀赋和素养如何,远比考察其钢琴弹到几级更重要。”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条耐人寻味的曲线
当牙签、QQ糖和KT板相遇,会有什么样的建筑惊喜?当音乐、舞蹈和游戏会合,会有什么样的戏剧创意?当白纸、黑笔和绳子结识,会有什么样的新发现?
来自芬兰的“儿童建筑教育实践工作坊”,以“甜蜜的建筑”为主题,用牙签、糖果、KT板制作帽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全场收获了千奇百怪、绝无翻版的建筑“帽”。该工作坊负责老师介绍,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对或错,这也是它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原因。
来自法国的“儿童当代艺术教育实践工作坊”以“线条”为主题,带领大家用各种各样的黑笔、白纸和线做作品。纸上看起来乱糟糟的一堆线,加上个框框,就是个抽象派的艺术品。法国的教师们认为,所谓艺术,从来没有固定的标准,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发现世界的过程。
许多从事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师都知道一条著名的曲线,是有关中国与欧美孩子创造力的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孩子在5到10岁期间,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棒,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到14岁以后就直线下降。
欧美的孩子则相反,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与中国同年龄孩子相仿,8岁到11岁左右低于中国的孩子,但从14岁以后,孩子的想象力就一路上扬。“之所以呈现如此对比,反映出我们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问题,在14岁之后,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限制,过于目标导向,老师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干什么,导致创造力的减弱和下降。”蕃茄田艺术总监罗贯庭分析。
专家们分析,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一直遵循着“工笔”式的教学方法,讲求细化、关注技术,将重点放在模式化的内容上,导致有“形”而无“神”。
这种艺术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艺术天性。
未来,艺术教育领域更需要的是从“工笔”向“写意”转型,从关注技术转为关注艺术,不在“形似”上过于苛求,而是让孩子们天马行空地在艺术世界遨游,尽情释放其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