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的时候,小到记忆只剩下一层薄翼的时候,自己就与其他同龄孩子有所不同,与他们整天掏鸟窝,滚泥塘,弹玻璃球相比我更愿意独自一人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一本带有配图标着拼音的格林童话被我翻到书边都卷起了角,书皮都破了页,姐姐为此训斥了我好多次,这本时常被我偷偷拿出来的书也是姐姐最为珍爱的书。我小时候看的大多数书都是姐姐省吃俭用买来的盗版书。
我真正意义上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书,还是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淡淡的秋意让盛开的花朵调零衰落,薄薄的凉风还不曾吹走夏日的燥热,一个穿着黑色外套,搭配同样黑色的运动裤的中年人来到学校,推销给我们一套丛书,一套12本40块钱,涵盖了中外著名的文学作品,当然这一点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只知道他是来卖书的,而我想要看书,至于著不著名,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央求着妈妈也给我买一套。40块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的我家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数目,那时得幸于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当然还要交书本费,一个学期的书本费需要87,40块钱都要一半的书本费了。但拗不过我的苦苦哀求,最后,我还是拥有了这套书。当时我最为喜爱的就属《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因为他们极大的满足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至于《繁星春水》,《简爱》等等就全然勾不起我的兴趣,读不懂,也没看完。鲁迅先生的《骆驼祥子》也被我仔细认真的读了一遍,距现在跨距快20年了,留给我的记忆就只剩下拉黄包车的祥子,和脾气暴躁的虎妞了。那套丛书也没能保存下来,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不爱惜,从我姐姐那本《格林童话》上就能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套书有着盗版书该有的质量,每一本在我没看完时候,就散了页,到后来我都是拿着几页几页的纸看完的。
再大一点我上了初中,这时的我依旧看着姐姐的盗版书,一套缺了《三国演义》的4大明著至今还放在我家里一个阴暗的角落,唯一被我看下去的《西游记》,也是看的断断续续,里面生涩难懂文字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我来说无疑于天书一般。剩下俩本至今我也没看完,几年之后我倒是把被我忽视的《金庸全集》看了七七八八。
我并非天生喜欢读书,更多的是想要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待着,独自一人会使我心灵更加安定,一个人待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未免有些太过古怪,读书就成了很好掩饰自己的借口,恰好姐姐备有藏书,若非如此,我最终也大概和其他人一样,童年的时光尽在上山采野果,下河抓小鱼中度过了。很大程度上是姐姐培养了我阅读兴趣。
生了高中,生活节奏紧凑,阅读的时间也是日渐稀少,我也不需要再用阅读对我的不合群进行遮掩,仅有的读物就是学校发的那些陶冶情操励志书籍,我印象最深的一本就是《山的那边》。“山的那边是什么,是海。为了看到海我不断攀越高山,到头来才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我有些沮丧。直到有一天我终于看到了海,才知道海并没我想像中那样波澜壮阔,伟岸惊涛。我有些失望,我伫立立许久,恍然大悟,促使我翻越一座座高山的并不是我眼前的这片海,是我心中的那片海啊,山是一种意象,代表着我们人生路途的挫折与坎坷,海也是一种意象,象征着希望和前方。怀揣着希望我们才能一往无前走下去。”这是我对那本书的理解,或许与原意已经有些曲解。除了这给我的高中生涯激起了几朵浪花外,课本中不讲的文章也成了我茶余饭后的读物,那种带有趣味故事情节的文章,有时我能反复读上好几遍。
步入大学之后,时间多了,同时心也躁了,很难安下心来去遨游在书的世界中,整个大学四年我读的课外读物都没超过10本。现在我总是用量虽少,但质精来安慰自己。事实上确是我沉迷游戏难以自拔,这是一段我特别想要删掉的历史,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空档期。
迈入工作的大门,让我拾起了遗忘已久的阅读兴趣,闲时没事时我就会拿起书本来看一看。看着看着就想写什么,写着写着看起来就更有感悟,最开始就是简单的写写日记,后来尝试着写一点读书感悟,再后来就是看着别人写的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在描写一遍,写的多了,想要看的心理就越迫切,现在呢,我更想写一些自己的东西,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故事,我的感悟,我的一些拙见。
初来简书,请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