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机》5:最好的结局
想要完美结局是一个合理的心理需求,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偏见。
一些有关结局的研究,人们很容易把这些研究理解成结局很重要,要用一个完美的结局鞭策自己之类 —— 但是这么理解的话你就辜负了平克的一番心意。
一般老百姓的做法是开头过于草率,中间容易懈怠,然后过度重视结局。读书就是为了比一般老百姓做的好一点。所以正确的读法,是一边读这些研究,一边想一个人 —— 慈禧太后。
1.拼在结局之前
马拉松是个很有情怀的运动。很多人跑马拉松不是为了竞技也不是为了锻炼,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跑过马拉松。马拉松是他们人生的夙愿。有人统计了那些第一次跑马拉松的人,发现他们的年龄是以9结尾的居多,比如29岁、39岁、49岁。29岁跑人生第一次马拉松的人是在所有年龄段中最多的,比28岁、30岁的人多出一倍。
年龄逢9,是人生一个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29岁的人可能会有一种紧迫感,他一定要在30岁之前跑一次马拉松。
现在有很多人给自己的人生制定清单,什么多少岁之前一定要去的十个地方,多少岁之前一定要做的二十件事之类,好像清单没做完这个人生阶段就不完整。
这种对完美结局的追求,会让我们在临近里程碑的时候再拼一把,就好像跑步运动员在终点之前加速。一个足球的数据。根据英超联赛八年的数据,对比赛每五分钟的时间段进球的统计。
总体来说下半场比上半场进球多,这可能是因为下半场体能下降防守更不容易了。而在所有时间段中,上半场最后五分钟有最多的进球。上半场马上就要结束了,球员决心再拼一把 —— 这显然是个积极大于消极的时间段。
另一个例子是年龄逢9的男人更容易出轨,可能他们的心愿清单上除了马拉松之外还有这么一项。中国对出轨的统计没有这么详细,但众所周知贪官们有个“59岁现象” —— 一个从来不受贿的人,决定退休之前捞一把。
人们为什么如此重视结局呢?
2.再论“峰终定律”
从前有两个人,老张和老李。他们都事业有成,是自己公司的老板。
老张是个大方的人。他给员工的工资很高,而且很客气。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老张的性格突然变了,特别小气,动不动就克扣员工工资,人们越来越不喜欢他,很多人离职了。结果过了半年之后,老张就生病去世了。
老李正好相反。几十年都是个很小气的人,对员工很苛刻,人们都不喜欢他。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老李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应该做个好人,于是给员工提供很好的福利,人们都觉得重新认识了老李。半年之后,老李也突然生病去世了。
老张,几十年来都是好人,最后半年变成了坏人。老李,几十年都是坏人,最后半年是个好人。
那么请问,你如何评价老张和老李这两个人?
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人们对老张和老李的评价都不是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而两个人的得分,几乎一样。你当一辈子好人和只当六个月好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居然竟然是一样的!
这当然是因为,在评价人的时候,过度重视他在人生最后阶段的表现。可能看电视剧看多了,总觉得最后结局时刻表露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一面 —— 哪怕这个人是突然死亡的。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在这里起了作用。结局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一段经历的评价。老百姓投票选总统的时候,对在任总统的评价,也是主要取决于他第四年的表现。
所以结局实在太重要了。完美结局几乎就是成功的全部!
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太后觉得自己一辈子功劳挺大,现在快要把权力交给光绪皇帝了,那么这个60岁生日一定要办好,给执政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为了过好这个生日,太后无视日本的威胁,牺牲国家的利益,官员也都理解了 —— 毕竟峰终定律是人之常情。
但是慈禧没做到。
3.安排结局
慈禧没做到的事情,一般老百姓还是有机会做到的。完美结局是可以安排的。
前面讲了 U 型曲线,说人到了53岁之后,心态会变得越来越好,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心态就是非常好。这可能就是人们对结局的妥善安排。
《指导生活的算法》说人到老年会缩小自己的社交圈,年轻时候认识的很多人不再联系了。与此同时,对身边亲密的人,还要加强联系。这是因为探索结束了,要好好享受生活,这是主动安排结局。
其实不一定等年老,平时做事也是最重视结局体验。
有人在街头做实验,给行人发巧克力。你吃一块巧克力,研究者就会问你这巧克力怎么样,让你打个分。你吃完一块,研究者会再给你一块。吃到第五块的时候,研究者就暗自把人分成了两组。
对一组人,研究者说“这是你的下一块巧克力”。他们正常吃完,正常打分。对另一组人,研究者说的是“这是给你的最后一块巧克力”。这组人会很用心地品味这块巧克力,然后会打一个很高的分数,比前面吃的四块的分数都要高得多。
这其实也是在主动安排结局。我们想让它完美,就会感觉到它完美。
别人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消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先听坏消息,先苦后甜。钱钟书说那些吃葡萄把好的留到最后吃的人是乐观的,因为他们始终有希望。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精心维护一个完美的结局。
可是,愿望清单上打满了勾的完美结局,真的是最好的结局吗?
4.最好的结局
对好莱坞编剧来说,完美结局实在太俗了。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想要什么东西,影片结束的时候主人公得到了这个东西,这种套路已经过时了。
比如说《西游记》,一开始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结局是取到真经功德圆满,这就是很古典的结局。我看现在很多网络小说还在使用这种剧情 —— 一开始我想要振兴大明、击败满清、夺取江山,最后结局是我果然做到了这些 —— 这就是为什么网络小说上不了大雅之堂。
平克采访了皮克斯公司的一个资深编剧。这位编剧说,要什么有什么的结局任何人都能编出来,艺术家可不能这么编。现在编剧们心目中的好剧情是这样的 ——
一开始你想要一个东西,你一番努力奋斗,而到结局的时候,你发现你之前*想要*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你得到的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获得一个意外的洞见,你会学到一个道理。
比如说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一个老人年轻的时候跟妻子有个梦想,要一起环游世界。后来妻子先去世了,而他的房子还要被拆迁。他就在房子上绑满了气球,想要坐着房子去环游世界,完成愿望清单。
可是他的计划充满了意外。先是来了个小男孩非要一起去,没办法只好带上小男孩。探险的过程中,终于遇到了年轻时候崇拜的探险家,结果发现那个探险家原来不是什么好人。
影片的结局不是老人完成了平生的梦想,而是他收获了一些更好的东西 —— 一些之前根本没想到的东西。
再比如说《汽车总动员》。主人公一开始想的是要参加比赛夺取冠军。也是发生意外,流落到野外,认识了一些看上去不怎么样的车。他一直努力想要回到赛场上去,新朋友也帮他。而当他终于回到赛场上的时候,他发现冠军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收获了朋友、经验和教训。
所以,你到底想要哪种结局。
想要完美结局是一个合理的心理需求,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偏见。评价是别人心目中的评价,老张和老李的日子是自己一天一天过的。慈禧想要个完美的生日,等待她的却是灾难性的意外。
如果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结局就只是一个时间点。如果精心维护都维护不了一个完美结局,还不如期待一个什么惊喜。
《见机》6:小议:从时间管理到能量管理
提出一个概念,叫“能量管理”。
以前特别流行一个概念叫“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说碎片化的时间怎么用、不受打扰的时间怎么用、任务列表怎么设、单任务还是多任务、意志力和专注力,总之就是争分夺秒提高效率。
有时间是一回事,人的状态是另一回事。还应该从能量角度考虑问题。
知道马比人跑得快,但是可能不知道,古代行军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长途,人走得比马快。马的爆发力强,更适合在作战中冲锋和追击,但是跑一会儿就累了。每天走几十里地的长途行军,马搞不好就累死了,而人可以走很远很远。所以士兵有句话叫“养马力”,骑兵经常牵着马不骑自己走路。走到地方也不是马上投入战斗,得先让马先休息好,养养马力。这就是对马的能量管理。
人的耐力比马强得多,人还可以用意志力强迫自己连续作战,所以人反而对自身的能量不够重视。特别今天很多人都是脑力劳动,能量消耗不那么敏感。但是人也有能量问题。
一般人都是上午情绪好,注意力也集中,办事效率也高;到下午就不行了,精力和情绪都不好;晚上又有一个回升。做事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我们很投入,而中间就容易懈怠。
所以人的能量输出是有起伏的。不可能真的永不懈怠。你得管理自己的能量。这就有点像手机电池。
你需要充电。提出了“精确休息”的观念,这就是为了快速充电。手机电池是脆弱的,越用容量越低,但人是反脆弱的,锻炼身体可以提高你的电池容量。手机不会因为充完电而喜悦,而人在休息和锻炼之后连情绪都会变好。
你需要省电模式。最近苹果出了个丑闻,说程序主动降低 iPhone 的性能来成全老化的电池。消费者对这个做法非常反感,但是这么做对人似乎有道理。如果你现在能量很低,应该把自己调到省电模式,就不要做那些特别烧脑的事情了 —— 因为你也做不好。
你需要确保在需要输出的时候高能量输出。有的人好不容易有点精神头就去看电视,真正工作连25分钟都坚持不了。高手得能在关键时刻坐得住、跟得上、使上劲儿,还不怕干扰。别人拖拖拉拉一个星期没干完,你得能坐那不吃不喝三个小时交差。
你需要冷却时间。大招不能连续放,大脑不能一直 high。你得把握节奏感,创造性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沉默 + 短期的爆发。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是一个功夫,得练。
具体的能量管理风格,有两个我们很熟悉的人,他们的做法完全不同,但是都值得借鉴。
纳西姆·塔勒布的工作方式是要么就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拼命猛干,要么彻底放松什么都不干。他管这叫“杠铃原则” —— 我们只做两头儿的事儿:一头是什么都不干,零风险,零精力,整天散个步养个神;另一头是高风险高能量;中间那些消耗一定的精力又没什么大意思的事儿都是留给不行的人的。我们昨天说了,他投资也是这个策略。
塔勒布认识一个作家,每年的8个月什么都不干,然后用4个月的时间集中奋发写一本书。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这么生活,我们得跟人合作。
可以学习斯科特·亚当斯的做法。《以大制胜》,《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呆伯特"的逆袭人生》(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
亚当斯说,他做事的优先级,第一就是自己的能量。现在亚当斯是个有钱人,但是他在能量输出方面非常非常小气。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有时候家人让他一起活动他都不去。
亚当斯的工作习惯是早起。他4点起床,用一台专门的电脑,站立着写作。这个时间他的能量最充足,这个姿势最有利于灵感迸发。
站立可以让你保持头脑清醒,而且还没有久坐的愧疚感。
亚当斯说,讲目标的人追求“优化”,而讲系统的人追求“简化”。
亚当斯的妻子是个优化者。比如全家人晚上出去吃个饭,亚当斯的建议总是到饭店、吃饭、回家。可是他妻子非得优化一下出去跑这一趟的效率,总要安排一些别的事儿,比如“顺路”去商店里退个东西。
90%的情况下,优化的确能提高效率。但是优化得越详细就越可能出差错,一旦出差错就是无穷无尽的麻烦,非常消耗精力。亚当斯坚决反对优化,怎么就不能老老实实吃个饭呢?
优化是一种目标思维。目标,在潜意识之中,就是个一锤子买卖。你应该不惜代价想方设法地完成一个目标。而系统,讲究长期的高质量输出,你不在乎哪个具体项目的成败。只有简单,你才能长期坚持。
所以重视能量管理的人都怕麻烦。麻烦消耗能量。麻烦解决不了大事儿。麻烦让人恼火。而你的恼火,还会进一步消耗周围人的能量。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要留着到省电模式去做。如果老板整天拿鸡毛蒜皮消耗你的能量,你应该换个工作。
时间管理属于所有人。能量管理属于需要高能量的人。
网上流传一篇讲空中客车销售总监雷义的文章,说他“认为卖产品就是卖自己,要永远保持活力,因为最能签单的,一定是精力最饱满,最有感染力的人,没人愿意和一个看起来半死不活、还没睡醒觉的人做生意。”

小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作为一个政客杰布也需要推销自己,可是特朗普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低能量布什”。

这个外号给人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千万别进低能量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