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觉得人生不易!过去的岁月,虽然艰难,都走过来了。而且走的那个兴致,似乎都不知疲倦。尤其是没什么心理负担。难就用力扛,费点劲罢了。也费心,其实还是如何用力的事。不象现在,老提不起劲。心中乏力。
现在才真正看到自己并不容易,没多大能耐,办不成多少事。越是如此看的真切,越感到活的不易。越感到活的不易,越是惶恐、烦躁与不安。这与老来的自信、坚定与从容相反啊!怎么回事呢?我无法从容。
这些个问题,过去也存在,只是过去没感觉。似乎也就不存在。今天感觉了,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无法排开,一定得面对。这便让人沉重起来,多愁善感起来,也小心翼翼起来。以下就是我的几种感叹,陆续发布于新浪微博,现在汇集一处,一并展示如下。
10、我的孤独
各人有各人的孤独感。我的孤独感是:有话无处说。老婆,不懂;女儿,不听;父母,不在共同话题;兄弟姊妹及熟人,不好意思;剩下的朋友,又提不起劲。或者说,老婆不想听;女儿无空闲;父母只在他(她)们的空间中;兄妹熟人亦然;至于朋友则不愿打搅他们。
退休以前,繁忙的工作,众多同僚,填充在曰常时光中。顾不了许多。一旦卸去工作,作别同僚,曰常时光需要内容的补充,补充什么?上述诸人自然首先跃入交流视野。这是一种真诚的邀请,条件较苛,要求也高。不合要求,实属正常。
于是,我走出门去,大街太闹,效野太寂。我喜欢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观赏轰轰烈烈。这样的地方,那里去找?即便找到,也无从完全慰籍那颗孤寂的心!这便加重了有话无处说的感觉。这就是退休以后的又一感觉。
14、安顿灵魂
退休以后,发现灵魂无处安顿。最亲的人如果从家庭中开始,那么依次为老婆、儿女、父母、兄妹。这里面无有一位可以交心畅叙。真是这样。就是说,我所感觉的那点“悟”,不仅是他们未感觉的,甚至是他们反感的。则所谓交心畅叙,根本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交、叙了。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圈以外的人自然更不可能了。这就是灵魂无处安顿。上班之时,忙于工作,为了生存,疲于奔命。顾不了什么“悟”,即便有“悟”,也被忙碌遮避。退休以后,首先是不忙了,所谓闲人想故事,其次是生活的积累到位了,发酵一些“悟”,便在情理之中。这“悟”并不简单。并非许多常人在正常人生中的体悟,或许也与其相似。总之,它有关天地、人生,有关神圣、生命。有哲理,有血肉。是灵魂运动的结果。继續运动,需要一种响应,那怕逆应。而无应,风马牛不相及的应,便是灵魂的孤独。
灵魂安顿,需要找到一个位。位是一个环境中的点,连环境都无,点当何置?终于我发现了互联网中的微博,灵魂暂且安顿于此吧!至少此时,我感到了一丝安慰。
15、道行(hang)不行(xing)
这是我们那一带(雁门关外)的土话。所谓“道行”,大概指向功夫、能力、修养、素质等。“不行”,肯定是达不到一定的刻度,尚需修炼。
我已六十开外,摸爬滚打四十余年,升任教授一十九年了,却越来越浓烈地感觉到“道行不行”。首先是对唯一的女儿,一筹莫展。我自认没有以我的方式要求她,没有以不合适的方式干予她。她却不接受我的任何指点。道理方面,开出书单不行,我摘出警言警句,并且是靠向她的现实人生的语句,写在本上,一天一句,被她弃若敝履。处事为人的行为方面,凡我指点,基本反感,别谈接受。于是沉默,静对其行。又被其认为没有能力,不值得依靠。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在人生的歧路上跌跌爬爬,却无法引其入正,实现便捷。这如何能够沉默下去?作为父亲,这并不只是痛苦,还有不尽的担忧。毫无办法之后,只能归结到道行不行了。
教书一辈子,育人就是我的事业。临了却对自己唯一的女儿无法施教,岂非道行不行?
其次是老婆,难以相通。对她与我父母的巨大隔阂,我已不怪罪她了,可其在教女的行为上,我们反差太大。我甚至认为她在“害”女儿。而这根本无法沟通。她“一意孤行”,我还得假意顺从。否则,更糟。为维持家庭之平和,我只能屈意以应。好不痛苦也哉!这再次证明道行不行。
此外还有父母。被我发现了许多“不是”。我所遵从的是:无不是的父母。一直以来没有功摇。想不到退休以来,一天天感到如此多的“不是”。煎熬啊!虽然,为长者讳,或可减轻煎熬,但我之讳言,并不能阻碍“不是”之漫延。这是讳言遮掩不住的。于此,我再次困顿。讳言原本委屈,讳言再无意义后,我不知所从了。相信许多成功者,曾经为长者、尊者讳言,也相信他们知有所从,比较之下,自己岂非“道行不行”?
16、看开不易放下更难
六十岁以后,周围的大量信息中,有六个字出现频率甚高。即看得开放得下。道理没错。对我这种年龄的人而言,似乎也已不言自明了。然而不然。理归理,事归事,人归人啊!
作为理,那是一种境界,高的很。甚至高出尘世。所以作为某种召引,不失为功。真正在尘世中落实,恐不仅止于难,简直是难上加难。作为事,肯定是尘世中之事,与理处于两个世界中,努力趋向是一回事,同处一界几无可能。作为人,依然存于尘世之中,有几多可以超脱?超脱了即非凡人。不是圣人、贤人,也属非凡之人。这在尘世无几。
所以,看开不易,放下尤难。对于普通凡人而言,实在如是。我不是不想上进,也不想拉人后腿,实在是事实如此。如我女儿的婚姻,简单讲,不幸福,有危机。我能看得开吗?能放得下吗?即便她从不领情,从不听劝,我始终处于煎熬之中。有时甚至寑食难安。理归理,事归事,人归人啊!
结束语:这些感应,不亦迟乎?曾经有过一篇《迟到的感应》,为何不归于一?这便是结束语中需要说明的。以上集合的各段,更主要突出不易二字。人生不易呀!写下这感受的好长一段时间中,我都不能从中解脱。故此有了汇集一处,集中展示之意图。
后来慢慢思考,步步深入,又有了新见。那就是,此种不易,实为人生常态。年青时不以为然,也就不为其累。今天感觉到了,那就真为难了。然年青时的蓬勃昂扬,无所畏惧,真值得赞赏。而现在的小心翼翼,多所遵守,也实在难得啊。两种人生,各有风采。先后发生,可论短长,却不可兼得!有了此种,定无彼种。得到了彼种,又失去此种。就此而言,有些有趣。人生中的无尽美妙,好像是在与人躲猫猫。这里强调的是那个得到时的兴奋。年轻时的勇于探索,肯定是兴奋的。你没有感觉到吗?那么年老后的柔肠百转,也应兴奋才是。我怎么会兴奋不起来呢?仔细翻查,原来自己尚未逮到那个猫猫,尚在找寻之中。到今天,终于找到了,逮住了。兴奋于是生起。
此话讲的是,本文汇集的四则短文,是两年前写下的。当时只感到了人生不易。尚未顾得那种感觉的快乐。时隔两年,已经充分理解了人生不易:你能主宰他人吗?更别说世界了。退一步讲,你能理解他人吗?理解多少?你清楚吗?你有多大能耐?能做多少事?等等等等。你不过微尘一粒而已。在这个三千大的世界中,都可以被忽略。你又知道多少?所以不易!想做点事,做成点事,实非容易。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过去没看到,属于不懂事。今天看到了,不值得庆贺吗?这就是两年之后的再认识。所以对于人生不易,不是要困于难中,反到要喜于开悟。这就要兴奋了。这就是我对人生不易的新见。这也是我将四则原属人生不易的短文汇集一处后,应该强调的。即既要强调这个不易,更应点示这个领悟后的欢欣。于是有了以下结论:对于人生不易,不必感叹不已了,欣喜吧,应欣喜这个领会,欣喜这一开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