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二年级开始接触写作,我发现她还没有入写作的门,所以想找一些经典读物,让孩子多读多学习。汪曾祺先生有一个关于散文重要性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散文不兴旺,很难说这个国家的文学有了真正的兴旺”。何为散文?按照《辞海》解释,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所以当看到《给孩子的散文》这本书时,立刻吸引了我。
《给孩子的散文》是北岛、李陀选编的,全书包含了46篇文章,汇集了45位作家的作品,既有在现代白话文写作近百年历史的脉络中梳理出的名家之作,更增添了主流文学很少覆盖的科普、学术、文学评论以及书信类文章,使得竺可桢、陈从周、饶宗颐、李零、冯象这样的学者,还有傅雷这样的翻译家、新凤霞这样的艺术家,与鲁迅、老舍、丰子恺、张恨水、萧红、沈从文、莫言、余华等作家并立在一起。读过之后,每一篇文章都非常经典,不过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有些内容还恐难理解和消化,但孩子是一张白纸,从小阅读形成的印象特别重要,如果只看到了抒情、写景的文章,他会认为那就是散文,如果能让他看到更开阔范围里的好文章,他的认识就会不同,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值得每个孩子看看。
在读黄永玉的《米修士,你在哪里呀!》时,文章开头是作者问一个孩子“天上有什么发亮的东西?孩子没有回答太阳、星星、月亮,而是回答了礼花和闪电。我很好奇问宝宝,她从太阳、星星、月亮说起,在我不断问还有什么的引导下,还说了烟花、高射灯、飞机尾灯、高高房屋里的灯光、彩虹,北极光。听了这些回答,我很感慨,谁说孩子肚子里没货,是我们没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去想象,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去引导他表达。写作文需要作者对生活的认真观察、细心记录;需要对生活的深度思考;通过文字写出的必须是真情实感,才能引发共鸣,所以写作绝不是写作结构、写作技法或者华丽辞藻的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