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即稻谷的幼苗,小星星所在的四川农村,稻谷一年一季。人们的主食是大米,因而对于这个稻谷的收成那是相当地重视,对于小小的稻谷种子那是细心呵护,视为珍宝。
每年春天惊蛰一过,沉寂了一冬的水田开始生机勃勃。大人们选择家里最好的水田,最向阳的地方,开始培育秧苗。
田里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需要恰到好处。他们细细的撒下稻谷种子,也撒下一年的希望,再用塑料薄膜严严实实地围起。大人们在田里忙碌着,小伙伴们也会去凑凑热闹,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
“走开!走开!小孩子不要来捣乱。”
“过去玩!过去玩!”平时好脾气的大人那几天心中的旋总是崩得紧紧的,唯恐种子出什么差错。
那几天,大人们总是在田边溜达,不时掀起塑料薄膜瞧瞧,然后又飞快地盖得严严实实,生恐冻坏了稻谷种子。他们会在田边一蹲就是半天,吧哒吧哒地抽着旱烟袋,自言自语。
“快快发芽,快快发芽!”
他们也会去村里其他人家的田边东瞧瞧西望望,有些塑料薄膜被风吹起了。他们会一边唠叨“王大姐怎么这么不细心,薄膜吹起了也不来盖一下。”一边细心地把薄膜盖好。
“哇,李大哥的种子已经发芽,嫩绿的真可爱!”
“啊,杨大妈的秧田水多了,快把种子淹了。”
“杨大妈,杨大妈,你家稻田被水淹了。”那时,村子里接力似地一声接一声,直到杨大妈扔下正在割猪草的背兜,高喊着。“来了,来了!”人们才又安心地做手上的活儿。
终于有一天,稻谷发芽了,一个个探出小小的脑袋,娇嫩而可爱。那几天,大人们的脸上都泛着光,说笑着,打趣着。他们会像一个婴儿似地细心呵护着他们的小宝贝,太阳出来,怕把他们热着,他们会细心地掀开塑料薄膜透透风。
夜晚,又怕把他们冷着,他们会把塑料薄膜盖得严严实实。晚上睡在床上,起风了,风呼呼地吹着,他们会担心风卷起塑料薄膜,把他们的小宝贝吹倒了,冻坏了。
下雨了,嘀哒,嘀哒,然后哗啦啦地下着,他们又担心涨水,把他们的小宝贝淹了。
那夜,他们听着风声雨声,不能入睡。有时,他们干脆爬起来,穿上蓑衣戴上斗篷,打起火把去照看他们的小宝贝。那时,田边已经有几个睡不着的人们蹲在田边吧嗒吧嗒着旱烟袋,闲话家常。
“雨真大啊,不是好征兆。”
“这雨下得真及时,正好弄秧田,不用抽水。”
“老哥子,还是你把细,前几天就犁了田。”
“是啊,我那干田正好把水装得满满的,只待这秧苗长大,就可插秧了。”
四五月间,农村的田野一片繁忙的景象。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都忙开了,秧田里培育的秧苗已经长高了,长壮了。
你听,“布谷、布谷”的鸟叫声,“驾、驾”吆喝水牛犁田的声音,丢秧把到田里发出的“啪啪”声,插秧的人们的欢笑声,当然还有奔跑在田边的小伙伴们的嬉戏声,那是一组美妙的插秧曲。
小星星的妈妈是个能干的女人,她一人在家,耕种着自己的责任田。邻居的大叔,大伯们也乐意帮忙,他们帮她犁田,插秧。
小星星家插秧那天,李大叔,王大伯,婶婶们都来帮忙。婶婶和小星星提秧苗供李大叔、王大伯和妈妈他们栽。起初,小星星觉得提秧把很好玩,光着小脚丫踩在软软的泥里,冒起一串串水泡,“咕咚,咕咚”地响。
乡下四五月间的水还有些冷,冰凉得有些刺骨,开始下水时满身还起着鸡皮疙瘩,被风一吹,冻得直哆嗦。
“小星星,快点,我这儿没秧苗了。”李大叔催促着。
“小星星,我这儿也没有。”妈妈抬起头看着她,“小星星,你冷吗?你去田埂上歇着去。”
“不冷,一会儿就好了。”小星星逞强地说。
小星星在水田里走来走去,人不冷了,脚倒显得很沉重,在水田里不听使唤。
“妈妈,我要插秧。”小星星看到妈妈他们插秧又快又整齐,很快就出现了一排排笔直的秧苗。她想学学,也想插秧就不用走来走去,应该不会很累。
“好啊,你来试试。”
小星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左手拿秧,右手插秧。秧苗在妈妈她们手里就像听话的孩子,一株株乖乖地立在田里,而小星星插的秧苗,老是东倒西歪。
“哇,我们家星星真能干,这么小就会插秧苗。”妈妈自豪地说。
“啊,歪歪扭扭的好难看。”小星星不好意思地说。
“没关系,已经插得很好了。”妈妈边说边把小星星没插好的,再细心地插整齐。
“卖豆花,卖豆花!”邻村的张大叔挑着满满的豆花吆喝着。
“这里来五碗。”小星星的妈妈大声张落着。
“来了,来了!”张大叔笑眯眯地放下担子,麻利地打着豆花。
“五碗豆花,一碗不要葱花。”张大叔已经记得小星星吃豆花不要葱花,他也忍不住夸奖着小星星。“啊!我们小星星越来越勤快,都帮妈妈插秧了。”
太阳出来,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舒服极了。他们在田埂边吃着软软的豆花,望着那整齐的秧苗,想象着秋天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心里乐开了花。
后记:这是一部农村的记忆,这也是农村正在消失的记忆。国庆节回老家,感悟很深,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可是地荒了,人逃离了,甚至出现了无人村。
这是一部10万字左右的散文小说,书名暂定为《乡间的小星星》,持续连载中,希望有人喜欢。
点个喜欢❤️再走好吗?让我们这些靠写字吃饭的人能坚持下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