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前,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战争片,战争太遥远,那些没有色彩的军装,炮声战火,在我感觉,很无情。
这个电影是奔着李安导演的大名特意去看的。以前看过李安导演的几部片子,《断背山》,《少年派奇幻漂流》等,他的片子看起来总是那么沉重,深深地触动人心。再看《致青春》这类电影,除了颜值,真觉得矫情无力。
我对这部电影的3D、4K、120帧/秒的新技术,没什么太大感觉,观影体验和以前的一样。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点冗长,沉闷,甚至无聊,但人物内心的冲突恰恰就在这种氛围下突显。
说简单些,我看到,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一个大男孩儿内心的成长。这部片子颠覆了以往我对战争片的排斥。其实,不管是什么,当你能够看到人的内心深处时,就很有意思。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士兵比利·林恩与战友凯旋归来并被誉为美国英雄,在一场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过程中,揭露这群士兵在战场上真实的经历。
电影采用了大量闪回镜头,来进行人物心境的烘托和情绪展现。其实,这种表现手法,非常冲击人的内心。你的思维和感觉在瞬间切换,没有时间去适应,去思考发生了什么。你不得不跟着画面,跟着人物,接受这种挑战。
我想,李安想表达的应该是,透过一场中场表演,回忆战争的场面,引起人们对战争、对英雄的深度思考。
19岁的比利在战场上冒着生死救了班长,这一镜头被战地记者拍到,而成为国内皆知的英雄。他们所在的B班暂时回到国内,作为美国军人的形象代表被安排巡游。
在这场看似风光荣耀的巡游,没人知道比利内心的战事,不见硝烟炮火,却是他一生艰难的选择。
当年,比利的姐姐出车祸致残,遭男朋友抛弃,比利把他的车砸了,代价是,为躲避入狱,被迫参军入伍。姐姐一直对比利心有愧疚,希望比利这次回来,能留下来。
比利挣扎着,犹豫着。
橄榄球比赛的热闹宏大,穿插着比利在战场上的硝烟生死,犹如两个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战场上下来的比利和战友们,被安排着,这样那样的活动,遭遇了人们的各种眼神。
比利的家人以他为荣耀,年轻的女孩儿们迷恋崇拜他们,球迷拿他们的性取向取笑,电影制片方想用廉价来购买他们的故事,甚至在场景工人的眼里,他们不过是碍事的“道具”。貌似,他们这些英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受爱戴。
有人好奇地问比利,杀人时,什么感觉?比利说,没感觉。就像在球场,你要赢对方,就拼尽全力,没时间想那么多。
比利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班长蘑菇,亲手杀死了敌人,回头发现班长已死。这对比利的冲击很大,后来画面不断闪回,他想起班长说的话:宿命,因果轮回。
有时候,发现很多事情,思考那么多意义,真没意义。可能在单纯的士兵心里,就是执行任务,什么英雄、荣耀,太不真实。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将自己献给战争。
从电影中看到,不同人对战争,对英雄,都有不同的看法。作为一名士兵,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比利也想要回到家,找个心爱的姑娘过日子。但是,军人的职责从入伍那天起,就已经不容他有另外的选择。眼前这个和平的世界,倒不如在战场更熟悉,更从容。经过这场内心的战事,挣扎,矛盾,比利才清楚自己真正的使命。
英雄不过是昙花一现,人们很快就会忘记,最真实的是追寻自己的内心。
亲情和爱情都没有留住比利,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最后,吻别了喜欢的姑娘,告别了亲爱的姐姐,踏上了回战场的道路。
当年,比利是不得不入伍,这一次,比利选择主动回到战场。
成长,就是懂得主动选择,无悔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