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乔克儿陪你读书”的
第“20”本书
我在许多知识类博主的书单中都看到了一本名字很鸡汤的书:《人生的智慧》。打开豆瓣一看,它的评分竟达到了9.2分,且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的书。
到底是什么使得这本书在鸡汤的名字下还能畅销,并收获美誉,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读了这本书。
《人生的智慧》很薄,是一系列箴言的集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怎样才能幸福。
我在今年年初读完这本书就束之高阁了,最近打算写书评才重新拿出来读,忽然发现我的许多理念、行为竟都来自这本书,这些融入我血液的理念使我和周围人格格不入,它压抑住我作为人的生物欲望后亦使我抑郁、痛苦。
如果把这本书比作药,那它是有副作用的药。它尤其适用于那些有着非凡的智力天赋且不惧孤独,宁可跟狗呆着也不愿找伴侣的人。
但就如书名“人生的智慧”所言,书中的一些智慧还是可取的,同时,倘若站在上帝视角,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丁克、独身主义者、即便抛妻弃子也要创作的艺术家的行为模式。
《人生的智慧》有个小标题,叫“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
它将这一问题分解成了三个部分: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人在他人眼中是怎样的?我也将从这三个部分来解读全书。
我在发现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之后,又去买了他的另一部著作,叫《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后面这本书的书名显然更吸引我,结果买回来一看才发现:这两本书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
为什么要叫《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因为全书最重要、信息量最大的部分,讲的就是如何自己一个人呆着也能快乐。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叔本华的哲学世界。
01
人是什么?
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体会,取决于他的个体感受。
“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是我们遇到了什么,毋宁说是取决于我们与它们相遇的方式,意即,取决于我们易感的类型和程度。”——《人生的智慧》
对外界感受的程度来自于一个人的个性(也就是一个人是什么),只有个性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其余外在的例如财富、名声都属于间接影响,一个腰缠万贯但性格忧郁的人未必比一个没什么钱但生性乐观的人要幸福。
“若你笑口常开,那你就是幸福的;若你常以泪洗面,那你就是不幸。”
快乐,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标。
一个人,终其一生,要和自己的这幅躯壳相伴度过,因此,一个健康的身体则显得尤为重要!倘若一个人不健康,身体则会给精神带来痛苦。
如何保持健康?叔本华的建议是:避免各种放纵或不节制,避免一切剧烈的、不愉快的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常在户外做锻炼等等。
“最愚蠢的事就是牺牲自己的健康去追求任何其他一时的快活,不管是为了利益、升迁、学问还是名气,甚至为了转瞬即逝的感官乐趣糟蹋自己的健康,都是愚不可及的行为。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应当为健康让路才是。”——《人生的智慧》
本书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箴言,关于要保证健康的箴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例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但叔本华这段话的意义在于他替我们做了一个优先级,他将利益、升迁、学问、名气和转瞬即逝的感官乐趣和自身的健康做对比,并将选择前者视为“愚不可及的行为”。
如果用这句话来看世界,就会发现那些为了发泄或者显示自己的金钱地位去风月场所买转瞬即逝的感官乐趣的人,是多么愚不可及。
造成人类不幸的另一大原因是无聊,匮乏的环境和贫穷会导致痛苦;而当一个人衣食无忧,无聊便接踵而至。(用现代网络用语叫“都是袁隆平的错”)
叔本华认为无聊的根源是内心的空虚,内心空虚的人们为了寻求刺激,追求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交、消遣和享乐,不断用各种无谓的东西填充大脑和心灵。(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沉沦)
无聊的不幸只能靠内在的力量,亦即精神财富来抵御,精神越是丰富,就越不会感到无聊。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无聊又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孤独,但精神富足的人即便一个人呆着也不会感到无聊,相反和一群无聊的人呆着才会无聊。
叔本华提倡独处,并认为对于智力优越的人而言,独处是一件好事。
“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
“徒有其表的愚人们,背负着自己那低劣可怜的自身,无法摆脱只能哀叹;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即使身处荒野之地,仍有他活生生的思想陪伴。”
“总之一个人对与他人交往的热衷,和他的智力水平成反比,越是智力平庸且比较粗俗的人越是喜欢社交——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人生的智慧》
以上三段话,我摘抄了原文,因为他们看上去十分醒目,甚至有些偏颇。
当初在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欣喜若狂,这些话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智者”,因为我厌烦各种社交,享受一个人呆着的时光。
大半年过去了,我忽然发现我其实十分怀念去年在杭州时和同事一起打牌、聚餐、打球的日子。
我原本厌恶结婚生子这些琐事,但如今觉得做个普通人,过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常为了琐事争吵的日子可能也不错。
因为一个精神丰富、感知力敏锐的人,同时也意味着他对痛苦的感知力也同样丰富。
孤独的人容易抑郁,大部分人只有走进人群中,和人一块做些无聊的琐事,进行一些无意义的社交,才会感到幸福。
极度享受孤独的人是有的,那是极少部分高智力的艺术家,《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角斯特里克兰,抛妻弃子学画画,最后去了大溪地,在失明的情况下创作出震慑人心的壁画。
他不为了任何别的世俗的东西,纯粹是为了追逐美。
叔本华的这些话,适用于像斯特里克兰那样的艺术家,但不适用于普通人。
我们不需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只需要明白艺术家是一类怎样的人。作为普通人,沾染点艺术家的气质,在内心建立富足的精神世界,对抵御无聊、痛苦是大有裨益的。
“自己,是一个人所能成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资源。一个人在自身发现的乐趣越多,就越幸福。
因为其他一切的幸福来源,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具有偶然性,即便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可能轻易地消失殆尽。
随着年岁渐长步入老年,依靠外界而来的幸福大部分会干涸:届时爱情消逝,懒得打趣,没有精力重拾爱好,无论是对马匹还是旅行,或是社交,都提不起劲;朋友和亲人,也都随着死亡一一离我们而去。
当这样的时刻来临,一个人自身拥有的更显得至关重要,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持久的来源。”——《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的这段话对我影响极大,爱情会消逝、身体会退化,这么漫长的岁月,唯有自身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才能让人感到富足、快乐。
既然自己才能使自己真正得到快乐,那么独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叔本华也鼓励大家珍惜独处的时光:
“千万不要牺牲自我的内在去换取外在,不要用一个人整个或绝大部分的安宁、闲暇和独立,去换取荣耀、地位、头衔和名气,否则就是最愚蠢的行为。”——《人生的智慧》
按照叔本华的理论,自身精神富足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幸福,那么怎样来衡量一个人的精神是否富足?
他将人生的乐趣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种是生命力,包括饮食、作息、消化和睡眠,也就是人新陈代谢的能力为我们带来的乐趣。
第二种是发挥肌力获得的乐趣,主要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譬如走路、跑步、摔跤、跳舞等等。
第三种是情感,或说是感觉的能力带给我们的乐趣,譬如通过观察、思考、感受获得的乐趣,或是品鉴诗歌和文化、音乐而带来的乐趣,或是学习、冥想、阅读、发明创造、哲学思索等带来的乐趣。
大部分人的乐趣停留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但叔本华认为第三种乐趣才是伟大的、最为高级的乐趣。
“感觉到能力表现为精神力量,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必须依靠思想才能得到的乐趣,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乐趣。可以说,越有思想,乐趣越大。”
——《人生的智慧》
我国先哲孔子曾这么夸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要是放到现在,就是一个穷酸文艺青年,是要受到鄙视的。
对于颜回而言,外人的鄙视、讥讽对他而言都不是事儿,他正享受着伟大且高级的精神乐趣,他实际上比那些依靠感官和虚荣过活的人更幸福。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原本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之后却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工作、抛妻弃子去学画画,直到穷困潦倒。在外人眼里,他很可怜,可对于他而言呢?
“他从来不抱怨自己的命运,他从来没有失去勇气。在临死的时候,他的精神依然安详而宁静。”
——《月亮与六便士》
叔本华认为,庸人唯一真正的乐趣是感官的乐趣,他们不具有智力需求,只有生理需求。对庸人而言,牡蛎和香槟酒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他的生活目标就在于获取所有能带来安逸舒适的东西,如果这些事让他忙得团团转,那他反倒觉得无比幸福!
总之,叔本华致力于告诉大家,只要精神富足,孤独是一种高级的幸福:
“将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客观外在世界的人们,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损失,甚至穷奢极欲带来的影响,其中还包括交友不慎导致的烦恼。
唯有精神生活可以保护我们远离这些危险——譬如我的哲学虽从未带给我实惠,但是却帮我节省了许多开销。”
——《人生的智慧》
这些话我认真看进去了,这也导致我一度抑郁,因为智力的平庸无法获得高级的精神乐趣,同时又因本书鄙视各种感官乐趣,所以我的人生就失去了乐趣,只剩下痛苦,因而老觉得做人太辛苦了。
所以我还是选择做一个庸人,感恩、追求感官体验带来的“肤浅”的快乐,这样日子过得有奔头些。
当然,我们这些庸人也没有叔本华说的那么不堪,因为没有人纯粹是庸人。
我的精神乐趣在于希望能发挥自己所长,将一件事用心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吃的差些、孤独些都不要紧。
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不向往各种好吃的以及可爱的女孩子。
更多的,我们应该在两者中找到平衡,有时候被一些世俗欲望支配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让你快乐、让你有动力去努力。
只要在世俗中生活,对自己的热爱与梦想念念不忘,当它有回响时,也还是能热泪盈眶,体会到高级、伟大的乐趣。
02
人拥有什么?
这一段极其简单,有意义的是叔本华关于财富的论述。
“财富就像是海水,越喝越渴。”
——《人生的智慧》
我们的需求,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而膨胀。我们之所以会时常感到焦虑、不满,就是因为随着我们的需求不断被满足,期望会越来越高,却也总也无法企及,永远也不能被满足。
就像我写作刚刚月薪过4k,就立即想要买车,健身卡办起来,最好还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后一定要搬出去一个人住......
我们会习惯慢慢扩大外在需求,随着欲望越来越大,对已经拥有的财富就会不以为然。
如果能追本溯源,追逐伟大、高级的精神财富(将写作这件事做到极致),那不论拥有再多的钱,我还不是得坐在电脑前努力写作?
现在所拥有的,即是最好的。
03
你在他人眼中是怎样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别逞强了,你做不到不在意他人的目光。”
即便我们早已从大量的文字、影视作品中得出一个大道理:“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做自己!”
可我们做不到,就像我们早就知道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睡早起身体好”等耳熟能详的大道理,我们还是做不到!
人类的天性就使得我们天然在意他人的看法,即便我现在听到我妈对我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儿子”,我依然会难受。
而本书的意义在于,叔本华用他天才般的逻辑告诉你:别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会影响你的幸福。
倘若今后你又因他人的看法感到焦虑,就读一读以下几段话吧:
“我们在他人的眼中如何,发生在别人的意识领域中。但是这些都没有直接且即时地作用于我们的存在,只能间接而缓慢地影响我们。只有当他人的行为,如启发我们去修正‘如何看待自己’时,才能对我们有影响。”
——《人生的智慧》
因此,当我妈嘲讽我正在做的事情是白日做梦时,我并不用感到痛苦,因为她的话并不能改变我的行为。当我这样安慰自己,心里就能好受很多。
叔本华也对各种网络键盘侠、喷子们发表了他的看法:
“如果有机会见证那些最伟大的人是如何尽量避免与傻瓜们打交道的,我们就会明白,过于在意他人说的话实在是太看得起他们了。”
——《人生的智慧》
再来总结温故下核心观念: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所以我们个人生活的实际条件,如健康、性情、能力、收入、妻子、孩子、朋友、住所,比别人想怎么看我们,要重要一百倍——没有这一点基本认知,我们就会活得痛苦不堪。”
——《人生的智慧》
在意他人的看法,还和虚荣、焦虑、自尊心挂钩。
比如买手机,我同事用的都是苹果,我买个小米是不是显得过于寒酸了?比如买车,我买个性价比高的国产车是不是显得逼格太低了?比如买房,我买的房子和同事相比是不是显得太小了?等等......
正是因为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才会活得痛苦不堪。
“生活中将近过半的麻烦和困扰,究其根源,都是出于焦虑。所有的矫揉造作、妄尊自大、虚荣以及自负,都是来自焦虑。
我们之所以频繁地感到焦虑,就是因为我们那可怜的自尊心实在太脆弱、太敏感。”——《人生的智慧》
既然虚荣如此不堪,老让我们感到焦虑,我们如何来丑化它?叔本华搬出了骄傲。
“虚荣和骄傲的区别在于:骄傲是坚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虚荣是渴望别人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价值,通常还伴随着一种隐秘的希望——希望通过换取别人的确信,最终能使自己同样确信。”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认为骄傲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而它最大的敌人是虚荣,因为骄傲是需要对自己的价值确信不疑,而虚荣则是为了博取他人的赞扬,从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处心积虑讨好别人,四处逢迎。
有一种情况,需要我们在意他人的看法,那就是涉及到荣誉的时候。
但这个荣誉跟虚荣又有区别,荣誉从客观来看,是其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地看,就是我们对别人这种看法的重视。
与别在意他人的看法、独居才能真正幸福所相矛盾的,叔本华认为“唯有置身于社会群体之中,个人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活力。”
简单来讲,就是别人无中生有骂我们的我们需要做到屏蔽,要做到骄傲!但自身才能、特长则需要被社会认可,这是荣誉。
以上就是本书的三个核心部分,我来总结一下:
怎样过上幸福的一生?就是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认清自己的精神需求,做一个内心丰富的、骄傲的人;有自己的认可的事业,并为之付诸努力,获得这方面的荣誉。
最后跟大家介绍一下叔本华,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他25岁就发表了认知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但是他的这些著作都没有获得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他由此感慨道:“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直到叔本华65岁创作了《附录和补遗》(人生的智慧是该书的一部分),才使得他成名。
他在年迈时曾写下一首诗:“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叔本华的书写,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终身未娶,也没有子女,和狗相伴至死。
他虽然过得如此孤独,却也希望自己的思想受到社会的认可,并希望得到相应的荣誉。
这样的人生,让人心疼,但这只是外人眼里没有意义的“怜悯”,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享受着高级、伟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