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把《目送》看完了。14万字的书,从大年初五看到大年初十一,用了6天。
龙应台自称她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我读的只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主要写了她逝去的父亲、老去的母亲、远去的儿子、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这些散文短小而精炼,引人深思。合上书本,仿佛看到了人的一生,从出生、儿时、青年、中年、老年、离世。
父亲过世、母亲失忆,儿子成长迫使作为女儿与母亲的她要独立,“五十岁了,我的人生课程才从头上起。”
这迟来的“人生基础课程”还发生许多趣事:她不善于做饭和烧菜,直到儿子到香港与她居住,她惊觉自己这方面的低能。
她家里有个小时工,叫海伦。海伦会做家务,会做饭。她学做“海伦粥”,鸭胗和干贝从冰箱拿出来,硬的像块塑料鞋底,她不知道要用热水泡,泡完是否要切,什么时候放粥里。以至于只要海伦在,她煎个荷包蛋都心虚。
02
这本书中有句话最有名: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茫茫人海中,几世修来的缘分,让我和儿子成了一对母子,让我成了父母的女儿。
有过一段时间,不理解爸爸,当我需要他的经济支持时,他拒绝了我。不是他没钱,那是他的养老钱。
那时以为,哪个父母不为子女?爸爸怎么忍心看我到处借钱。我甚至羡慕老公,同样是工薪阶层,他的父母在我们山穷水尽的时候,总是解我们燃眉之急。
可是看到一个简友的文章里说过,他有几套房,但不会给子女。作为父母,他只有抚养子女到18岁的义务,没有义务为他们买房子。
我理解爸爸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习惯。他认为钱放在自己袋子里安全,他想用就用,不用张嘴向子女要。他能够身体健康就是在帮我们的忙,是我们子女的福气。
年轻时为了事业,他对家庭付出不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父女关系一般,我也不是他贴心的小棉袄,不会在他面前撒娇。
爸爸一天天老了,现在的他喜欢家里热闹,我也尽量回去陪陪他,耐心地听他讲过去的故事,认真地注视着他。希望他的晚年过得愉快,彼此不留遗憾。
03
和儿子的关系,有时像母子,有时像朋友。
他学校离家较远,本来可以让儿子中餐、晚餐都在学校吃,可是想着儿子以后读大学,陪他的时间不多了,情愿自己辛苦,中午一下班,没时间休息,马不停蹄地烧饭给他吃。
为了他吃好点、长高点,我照着手机学做菜。还好儿子不挑食,我烧什么他吃什么。
他不喜欢我叫他的小名,特别是在学校当着同学的面。他觉得他长大了,不是孩子。可是他就是五十岁,在我眼里还是孩子。
当然儿子提出来了,我得改后来我在学校都叫他大名。
平常我上班他上学,没时间见面,我会在吃饭时,睡觉前两个时间段,和他沟通,他会告诉我班级里的事情。
我是他的“粉丝”,也是他唯一的“粉丝”。虽然他不优秀,可在我眼里,他就是世界。只要他在,一片繁华似锦。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本美丽、忧伤、深邃的书。愿你我珍惜当下,感恩遇见,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