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董卿在朗读者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
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
诸如此类,我们确实活在一个选择的时代,选择学校、选择工作、选择伴侣,甚至选择每一天如何度过。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好像只要认真做选择,就不用那么努力。
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02
今天下午上班时,一个大三的学妹很纠结,问我到底是应该选择考公务还是考研?
其实,每一个大三学生都会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工作、考公务员、考研还是出国,如何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时隔十年,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同样是二本师范院校,同样在大三选择的关口。在全专业集体考研的气氛影响下,实习结束后,我也跟风报名了考研。那时的我,就像一只没有方向的勤劳小蜜蜂,什么都抓住不放手。
打了八次电话争取到全国重点高中的实习名额,并在实习结束时拿到唯一留下代课的资格;2个月备考通过雅思并自己准备材料申请,拿到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半奖硕士offer;一个月备考考研,并顺利调剂到211学校。
那时,我没有想太多自己将来想过的生活,选择了一个最轻而易举取得的结果。
我想,如果是现在的自己重新选择,我一定毫不犹豫去港大,哪怕会孤身一人,哪怕还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因为我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但是,我也庆幸自己因为终极目标的坚持,而没有选择高中老师。我理想的职业一直都是大学教师,所以在我人生不同的选择节点处,我始终以此为选择的依据和目标。
因此,如果你也还在纠结到底如何选择,我想我曾经遗憾的选择和始终坚守的目标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借鉴。
03
路遥在他《人生》一书的扉页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句话是从我读初中开始一直到结婚,爸爸跟我提及最多的一句话。
现在我渐渐明白这句话的道理,真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当你选择你的大学在什么地方,如何度过大学四年,会决定你的大学遇到什么人,和谁谈恋爱,去哪里工作。
当你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很大可能性又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大概会决定你人生的后半辈子干什么工作,在哪里度过。
以前,我们一直觉得人生是自由的。不那么喜欢的工作,那就换掉;想要继续深造,那就辞职考研读博;如果不满意当下的城市,那就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可是,当我们真的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打滚时,会有太多的顾虑和牵绊。父母、孩子、甚至房贷车贷,哪一个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
就算真的放手一搏,不计较付出的机会成本,然而得到的结果通常也会大打折扣。比如我的很多同事从一本学校辞职读博后,再也进不去原来同等的学校。
虽然机会一直都有,虽然励志的故事那么多,但时间成本有限。如果能在一开始就选择一个相对较优的方向,又何必兜了一圈、折腾几年再重新去拼搏呢?
所以,在人生的紧要关口,静下心来,好好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当下的选择在以后来看,会不会遗憾和后悔?让自己尽量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如果真的是选择困难症,面临两个选择时,或者抛硬币能奏效。其实,并不是因为它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当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瞬间,潜意识会告诉你,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杨绛先生说过: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