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目二-6-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选择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学生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复杂,需要培养的技能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发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3)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

(4)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旦偏离教育目的的航向,教师和学生均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5)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导选激调评)

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

基本观点: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子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

基本观点: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

3、教育无目的

基本观点: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没有别的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全面发展的内涵

(1)德育

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

目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

目标: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

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要求:一是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十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

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5、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3)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