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理解为什么在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先后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就必须要知道哲人们是如何定义思维与存在的。思维,一般也叫做意识,通常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人容易想当然地把意识的主体默认为人,进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人的存在是先于人的思维的,所以存在决定了思维。
实际上不同流派的哲人对于思维的诠释是不一样的,思维决定存在的理论支持者认为思维指的是一种类似造物主意志的东西。听起来好像思维决定存在的支持者都是一群有神论者,实际上不是的,许多思维先于存在的支持者并不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创世神和造物主,他们只是觉得对于个人来说世界是不可知的,有一种力量塑造了物质世界并且指导了世界变化的方向,这股力量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无法被人力所认知,叔本华用强力意志来概括这股力量,而尼采用酒神精神来形容未知的意识。
事实上一个人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先后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出他的天性,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人不觉得人具有改造自身命运和外部世界的格局的能力,这类人敏感多思,擅长思维的探索,他们无法接受人仅仅是存在的,在这份存在背后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可言,他们对于意义的追问让他们绝望到想象出一个虚无的造物者来为人生提供一个解答,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现实往往对他们来说显得尤其虚假,落后和不可接受,只有在他们想象中那个存在的价值的标准才让他们觉得人生尚且值得尝试,他们是浪漫的,也是可悲的。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人一定是务实的,他们接受了世界和自己已经成为了这个样子,接受了当前社会的结构和形态,也接受了伴随这个由物质构成的社会的精神附属品,他们在强硬和现实的规则中努力存活,相信大众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大众的悲哀就是自己的悲哀,他们希望大家所渴望的,恐惧大家所害怕的,他们从来不用去解决存在的意义的问题,因为存在已成事实。他们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却不知道这种好对自己个人有什么价值。
有意思的是,如果说思维决定了存在,那么什么决定了思维呢?或者说,存在决定了思维,那么什么决定了存在呢?主流的哲学流派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笔者看来,争辩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意义不大,不管现实是存在决定了思维,还是思维决定了存在,生命的悲哀的本质并没有被改变,不是迷惘就是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