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到写文章的事。
我说:“我发现很奇怪的一点:每当情感类的文章出来后,读者的反应往往是‘很好,很有共鸣’,可是一旦看到有个人思想、观点鲜明的文章,读者可能就会觉得‘很装,道貌岸然’。难道这类文章不是更有营养吗?”
朋友说:“这是当然的,因为大家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已经很累了,所以希望在不现实的故事情节中放松自己,不去想那些现实的问题,太费脑了。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追韩剧的原因。”
所以,逃避思考,模糊个性变成大势所趋?
可是,现在连国家政策都在鼓励“万众创新”,没有愿意思考的头脑,谈何创新。
去年9月,我去魔都参加了一个名为“风卷残云”的行为艺术,很有意思。
艺术家让参与者在金色的装置中体会艺术的批判。参与者被邀请在金色的牢笼中享用五星级酒店准备的午餐,全程摄像,整个过程充满了无法言说的仪式感。金色牢笼中,真实与不真实感此起彼伏。
当听到“咔嚓”一声,金色的锁扣合上了,莫名心头一紧。我想大家也是相信现代文明法制,主办方最后会把我们都平安放出去的,所以面对精致的午餐和金光闪闪的餐具,放下一百个心,开始找角度自拍或者找邻桌搭讪。
观察着短时间内社会百态的众生相,脑海里探讨着社会现实、价值标准、规则体系等命题。作为一场不走寻常路的行为艺术的参与者,大家似乎都有备而来。在觥筹交错间,我看到了些许潜意识中的优越感。
不同于骄傲或自豪这种偏向自我的认知,优越感更多的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站在高角度俯视他人。有的优越感是与生俱来刻在骨血里的,有的优越感是在后天的生存环境中养成的;第一种带着无可厚非的时隐时现,但第二种带着一层淡淡的反感。不论是哪一种,芸芸众生,谁没有点阿Q精神呢。
即使身处牢笼之中,至少这个笼子是金色的,和别人的不一样,很好。
“现在的年轻人,就像玻璃窗里的苍蝇。可以看到窗户外的光,却飞不出去。”
我知道,有很多人怀念着大时代,那个有勇气、够果敢,辞官下海,成功仿佛如此容易的时代。万物生长一轮回,继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只是这一次,梦想实现的机率似乎没那么高了。
曾听一位企业培训师说:“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创业。”台下的企业领导们纷纷点头。在这个连国家总统为了经济资源都会斤斤计较展开保护主义的时代,机会稀缺,削尖脑袋杀出一条血路的确不容易。
一位事业成功的同学告诉我,因为她当初没有退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收获。原来,有退路也成为了一种羁绊。家庭的保障,独生子女的得天独厚等。同时,越听话的孩子往往越悲哀。小时候,父母老师教导我们要认真读书,所以放学后关在家里日夜苦读,但是进入到社会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错失了很多能力。
因为身上还带着学校的书卷气,面对社会不够灵活,所以心有怯怯,显得小心又笨拙。反观一些野蛮生长的小伙伴,他们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幽默感,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标签鲜明容易让人记住等,这些能力在日后的社会中都太重要了。
世界在变,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那一套应对方法也许已经对长大后的世界不管用了。不论是哪一种方法,有一句话很妙:“彼之蜜糖,吾之砒霜。”相比被他人、被社会需求牵着鼻子走,思想独立发展自己走的路,至少不会连错在哪里都不知道。
所以,社会喜欢一个怎样的年轻人?一个听话的年轻人,还是一个有个性的年轻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好像是一个特别时髦的词,和“葬爱家族”一样。
“迷茫的意思,就好比两个男生跪在你家门口追你,或者六家学校抢着要你,你不知道选择哪个,这才是迷茫。现在你面前连选项都没有,都是被迫选择的,迷茫个鬼啊。”
被迫选择也没什么好羞耻的,但是必须要明白自己是否愿意就这样“没得选”一辈子。所有的逃避、拖延症、三分钟热度,才是羞耻的。有时候,奋斗只是苟且的包装,可以欺骗别人,甚至欺骗自己,却无法欺骗逝去的时光。等到老来,像过电影一样回溯这一生,其中冷暖得失,唯有自知。
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成功需要资本、人脉,所有的一切都与背景挂钩,起点不平等,只有靠自己在时间中积累。但是成功的定义不是单一的,无法单纯从物质层面下定论。也许A认为的成功,恰恰是B认为的失败。关键在于,你是否完成了一项自己喜欢的“迷茫”,是否等到老来,面对得失,能够无愧于心。
谢谢你的不吝点赞或评论,若转载请务必简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