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觉了(注意不是最近才出现,只是我后知后觉)一个好玩又有趣的现象,一边是各种营销号、大 V 疯狂地向年轻的粉丝们贩卖焦虑,灌注 “财富自由” 的概念。另一边是年轻人负债率攀升,这一数据除去房贷之外,更多的是消费负债上。简单的说,就是整天都有一堆人告诉你钱或许不够花了,但是年轻人却在更加肆无忌惮地透支未来。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由于受众对象不一致导致的,这一点能很好解释这个现象,原因是我个人觉察到的就是常常被漫天飞来的焦虑文淹没,促销、营销却很难提起我的兴致。但是后来,我一个毕业之后就在家啃老、不愿意去工作的表弟竟然说出了 “财富自由” 这个词,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现象。因为,显而易见的是,他作为透支未来的典型代表,却也是贩卖焦虑的受众,这就推翻了我一开始对这个现象的解释。
经过一些细致的观察和探讨、了解,我个人总结了产生这个现象有几个因素:
第一,负债的便利性。现在我的手机上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从四面八方来的骚扰短信和电话,几乎都是 “您在我们系统信用良好,我们为您提供利率低于 xxx 的贷款额度,请登陆 xxx” 这样类似的套路。除去一些正规平台,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微信平台的微粒贷等,其他乱七八糟的网络借贷也是遍地开花。我有一个前同事,他之前就职于一个网络借贷平台,据他透露,小额贷的业务市场是非常庞大的,而且利润惊人,只需要将坏账率控制在 2% 左右,就能达到超过年化 30% 的收益率,所以他们有很大的动力去鼓励年轻人过度消费。
第二,洗脑营销。这种营销的手段很常见,比如 “没有丑女孩,只有不舍得对自己投资的女孩”,“不舍得花钱的男人,不配拥有爱情”,“没有了买买买的人生,和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区别”,诸如此类。逻辑混乱,但出奇地奏效,而且一旦受众人群成为了多数人,如此的消费观念灌输也就成了冠冕堂皇的 “人生信条”。虽然我个人也承认,在心情失落、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进行(非理智的)消费,可以极大地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透支这种行为给我带来的不安和焦虑会远大于消费的满足感,尤其是在透支换来的是消费型物品而不是资产的时候。“投资自己” 这个理念并没有问题,与此同时,如果你能更进一步地考虑一下 “究竟在哪个地方投资自己才是更有效的” 的话,就会很容易地明白,人在美妆、时尚用品上的花销是一种有时效期的投资,能让你获得短期的满足;在知识、健康上的花销,是一生的、享受时间复利的投资。
第三,社会因素。有目共睹的是当下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功利、拜金的(我个人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至少大家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一致),在经过和一位 “有很多年轻人朋友” 的朋友讨论之后,我了解到了很多秀车、秀表、秀鞋、秀包包的套路。我之前并不知道豪车不用刻意地拍下来车标,只要从仪表盘的 360km/h 上限就可以认出来。也许这个例子只是因为我孤陋寡闻导致的,但并不妨碍它支持我要表达的观点。既然有人秀,而且普遍都喜欢秀,那么就说明这是一种 “有市场” 的行为,其必然可以从某些层面上满足他们的需求,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无论是心理上的或是生理上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具有秀的资本(因为普遍来说,财富的积累和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透支未来也就成了他们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年轻。如果把上面三点概括为外在因素的话,那么这一点显然就是他们的自身因素。年轻,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年轻也普遍意味着缺乏社会经验、历练与责任感,甚至是见识与判断力。与此同时,年轻也同样意味着有精力、时间、成长空间,直观点讲,即未来的收入能力。因此他们往往忽视了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不会对未来产生焦虑,这也就促成了很多尚未形成合理财富观念的年轻人,敢于透支未来,敢于(消费型)负债。
综上所述,在一部分年轻人中,焦虑被选择性的忽视掉,未来被赋予了盲目乐观的期望,再加上受社会风气、洗脑营销等影响,就形成了这种生活方式。
前面要说的,已经到此为止了,下一篇我想谈谈对未来的猜测与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