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进秦岭,看着映入眼帘的俊俏,高耸入云的峰峦叠嶂,心跳总会加快,好似在欣赏养眼的俊男美女,人常说“秀色可餐”,看山看水也是在欣赏“秀色”。人有千般容貌,山也有万种姿态。其实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人和这山水是一视同仁的,只是人类在主宰了世界之后,将万物都践踏在脚底,没有给它们生命的尊重。
我想仙峪之所以叫仙峪一定在古时是有成仙者吧,峪里风景如画,山俊水俏,很是适合静修,我想,一定有得道成仙的。
自从踏入谷里,几乎是被石头吸引了所有的目光。栈道是依着岩璧修建,站在栈道上,身边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壁,青一色的石山。靠在崖壁上,感受真正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
满河南川都是乳白色的鹅卵石。清幽碧澈的水在冬天里静静的依着岩石缓缓的流淌,各种姿态的石头随意得躺在河床里,
有缠满干枯藤条的巨石,直直的立在河中央,似乎要将这流水斩断,巨石断水水更流。
有妩媚闪灵的俏石,姿态优美的秀立在碧池里,石借水的灵气,便没有了石的生硬,有了水的通透,仿佛都化身灵石。真真的就当它们是灵河岸边的三生石了,只是它们上面没有姻缘。想着岑夫子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诗句,大西北的石头和这南山里的石头竟然是这样的迥异。少了西北山石的粗狂不羁,多了些妩媚和顽皮。水中的石头也许在水中无数年月了,可这石依然是石,没有变化,任流水常依。真的是江流石不转。
没有了春的山花烂漫,没了夏的绿茵遮天,少了秋的五彩斑斓,冬日里,却有了石的万般风情。从没这么认真的欣赏过石头,也就从没领略过石的魅力与美丽。没看见过这么直插云天的山峰。以前读过不少赞美华山的诗句与文章,全部只是纸上得来,终究浅薄,不能领悟诗句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华山雄伟峻峭,站在谷底,抬头仰望这仙峪里的峭峰,峰峰不同,山山各貌。有直插云天化作利剑的剑峰,忽然就明白了伟人的:山,离天三尺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诗句;
远望,一块醉卧在群峰之上的顽石俏皮的进入视线,千峰争秀里它就脱颖而出了。醉卧于峰顶,一颗青松长在上面,似是它的情人,不分昼夜与春夏的守护着它。心里想着它一定就是红楼梦里的那块顽石。当年曹公眼里的: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它一定就是这仙峪里石仙了。无才去补天,潇洒卧华山。
踏着谷底里形形色色的各种小桥,转过一面挡在眼前需要侧身而过的石壁,眼前出现的景色竟然让人有惊呼的欲望。层层白色的峭壁貌似整齐排列,一颗颗青松立在岩峰里,一幅浑然天成的冬日山水画就矗立眼前了,不懂国画,可这眼前的山水却让我知道水墨丹青的精魂所在。如果画里再加入这些个踏山的人们,可不就是一幅价值连城的《冬日仙峪寒景行旅图》了,只是它的作者是自然而已。
峰回路转,脚下踏着石头,身边依着石壁,眼里看着石峰,这是石头的世界,在这秦岭深处,石头似乎真的生花了,它能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也能青石一两片,莲开三四枝。它能无才补天醉卧峰顶,它也能刺破青天……
空旷而略显萧条的仙峪里,如果是别的季节,吸引目光的肯定不会是这些刚强,顽皮,妩媚,俊俏……的石头了,所以说四时之景不同,冬天里,它也许才是真的素颜朝天。但无论各色季节,恒古不变的是石的本色,就如同做人,不管是风生水起的人生巅峰,还是沦落尘埃的生活底层,本色依旧,从容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