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戴德文。版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及原文出处。
今天是大年初一,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虽然外面喧嚣热闹,但我的内心却异常平静。
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一些问题:
时光在年復一年地流逝,而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成长了什么?
得益于元认知能力的提高,我再次联想到了关于“贪婪”这个话题。
自己一直以来“只知索求,不问付出”的行为,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贪婪。
李笑来先生曾在专栏文章中提到:
天主教教义中有所谓的七宗罪,贪婪就是其中一个,然而,若是仔细看看剩下的六个,就会发现其实它们都源自于贪婪。”
当时我半信半疑,甚至觉得非常牵强。但仔细看了他的逻辑推理过程之后,我却找不到其中的论证漏洞——事实上我根本无法反驳。
近些年,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流传甚广:
你想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他。
这句话的原始版本其实是出自于巴菲特的合伙人、大名鼎鼎的查理·芒格(Charlies T.Munger):
To get what you want, you have to deserve what you what.The world is not yet a crazy enough place to reward the whole bunch of undeserving people.
他的后面一句意译过来就是:“这个世界还不至于傻X到可以让你不劳而获。”
可见,这也还是在说一个关于贪婪的问题。
前几天,重温了日本经典电影《千与千寻》(千と千尋の神隠し),我惊讶地发现,导演用了大量的画面与情节去刻画与表现“贪婪”:
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婪,偷吃了祭神的食物,从而变成了猪;
那些浴场侍奉和那只青蛙,因对砂金的贪婪,最终落得被无脸怪吞食的下场;
那个无脸怪,也因贪婪而暴饮暴食、自我膨胀,无止境地吞噬一切可以吞噬的东西,失去了善良的本性、迷失了自我;
而掌控着浴场最高权力的“汤婆婆”,也因贪婪,最终几乎失去了所有的金钱,失去了人心,还失去了她最爱的宝宝。
所谓贪婪,就是渴望拥有原本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而此时的你,却并无与之相匹配的能力。
贪婪或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但“与生俱来”却并非意味着它的正确性。那如何才能摆脱贪婪?
李笑来先生有一句经典座右铭:
我一生的职业只有一个——学生。
他一直强调,要让学习和成长成为自己一生的刚需。
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与我们的本性做抗争的过程。或许“本性难移”、“欲壑难填”,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能力使其与欲望匹配”这种正确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贪婪的可能性,让其为我所用——或许这就是摆脱贪婪的核心价值观与重要方法论。
不应一直把注意力盯着我们想要的东西,而应该盯着自身的成长、自身能力的提高。“抢红包”、“集五福”,它们可能很有趣,也可能也很好玩,但你是否意识到,它消耗了、浪费了我们多少的注意力和时间?
很多人可能会说:“你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有免费的东西都不拿才是傻瓜,万一那个亿元大奖被我抽中了呢?”
有时,“万一”这个词真的很可怕,它就像买彩票、赌博一样,可以让我们忘记、甚至无视“概率”这个概念,并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本应属于自己。
为了一些“属于我们”的概率极低的事物,我们浪费了本可以更高概率地提升自己的、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弃了与家人、朋友共处的时间与机会。这不是内心的贪婪又是什么?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