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来自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专栏。学习时觉得这个内容非常地神奇,上周末去看富贵儿,看到她吃奶,又想起了这个话题。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某些概念很颠覆认知,但在五阶段中,第一阶段的口欲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口欲期:0_1岁,人的欲望集中在口部
婴儿时期,人首先要满足吃的需求。这个期间的状态可以影响着成年后的行为。
口欲期婴儿的心理有三点:
1 首要需求是吃,需要被随时满足。如果这时候饿着,长大很可能是一个吃货。
2 婴儿时期,需要用嘴感知世界。婴儿经常将物品塞嘴里,不是因为想吃,而是用嘴感知。
3 婴儿通过喝奶,与母亲亲密接触,获得满足。
这个时期的婴儿需要通过吃奶,与世界建立良好关系,感知到世界对ta的欢迎。
反之,如果在婴儿期经常饿着的,会在成年时表现出两个方面:
固着:因为没得到满足,在有机会时会拼命摄取食物,而人格发展会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
口欲和食欲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重点在于是肚子饿还是心理饿。
我自己有过最深刻的一次感受:一直以来就是心情低落时需要暴饮暴食来平复自己。某天下班后,我在外面吃了一份砂锅饭,然后又去买了大包装的薯片和浪味仙。其实这个时候我的胃是饱的。但是,我还是毅然吃下了大份的薯片。吃完后,我就觉得胃胀得不行了。不管,依然打开大包的浪味仙继续吃,吃到一半时,打嗝到感觉要吐出来了,终于停下了。
这份多年前的经历,让我现在都印象深刻。同时,也让我正视这个问题。
现在,我会在吃饭时告诉自己慢慢吃,很多时候可以做到八九分饱就放筷子,不会非得胀憨才停下。
退行:在高阶行为遇到障碍时,会退回低阶行为。
最简单的例子:加班思考时,一定会想抓把吃的扔嘴里。越是焦躁时,越是需要嘴里嚼嚼。
说到吃饭这个话题,很早就发现我在集体吃饭时一定会吃得很快。如果是单独吃,或者吃定食,还可以稍稍慢一些。
其实我并不明确我小时候是不是有遇到饿半天肚子吃不上奶的问题。但那时候,父母都要上班,没谁天天在家带孩子的。我爸常讲一个我的故事:那时因为都要上班,想着住在单位房子里,又是一楼,就把大概一两岁的我放在家里。结果,是我爬上窗户,抓着铁栏杆大哭。
通过这个故事,我猜想,口欲期的我大概没被随时满足过吧,应该是早中晚各喂一次,跟着大人上班的节奏走。
不过我觉得我还是好的,至少没有出现专栏中讲的另一个极端:
武志红老师在饭桌上遇到一个女生,165的身高不到90斤,外号垃圾清扫员,所有饭菜的扫尾由她解决。而为什么她那么瘦呢?因为她可能有饮食障碍。就是暴饮暴食后会催吐,极伤害身体,当然不胖。
这也是在口欲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在有机会时会拼命摄取,但同时又会带着恨意,恨这个高高在上爱理不理的乳汁。狂喝下乳汁后,又会立即吐奶,表示心中的恨意。
当然,这种吐奶和喝奶后打嗝的溢奶是两码事。
在专栏文章下面会有很多留言,我一般会看完所有精选留言。有很多吃饭快的人听着音频里那句慢慢吃,会立马哭出来。有人在学习后,会放下对食物的迷之执着。
生命,真的很奇妙,每一件小事都和过去的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写下这篇小文,我开始觉得心理学很好玩了,也愿大家都能好好吃饭!
写在简书第十五天 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