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名家名篇,我其实是很怵的,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能把它讲好,怎么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如果制作好了课件,按部就班地去讲几个学时,也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听讲中学到知识。但是这一次我想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
早自习时间,我让学生预习《背影》这一课,以前我给出的预习指导是了解作者,标明段落,圈划字词,感知主要内容,读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做简单的批注。好像并未对他们的预习情况做严格检查,在教室巡视过程中只要学生的书上有痕迹,就算做了预习,但是究竟预习到何种程度了?对文章内容能说出一二吗?不得而知。
于是,我突然脑海里冒出一个想法,让学生把预习过程形成书面材料,写下来,我先在黑板上做以演示,需要写哪些内容:第一、文章体裁,第二、作者简介,第三、生字词,第四、问题设计(体现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给他们留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预习。
我发现有的同学挠头搔耳,写到问题设计时候,不知道写什么,这个时候,我提示同学们一点,就把这篇文章当成是课外的现代文阅读,现在需要你来当一回命题人,你来设计一些问题,看看谁设计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探讨。
回忆下现代文阅读平常都有哪些题型呢?从哪些方面去设计呢?还不会了可以参考课后习题或者基础训练上面的一些题目。我适时给予了一些鼓励,只要愿意去想,敢于去想,就一定可以做好的。
果不其然,下自习了,我把收上来的每个人的预习材料,全都认真看了一遍,很多同学写得不赖,有自己的思考,有的问题设计的挺细致,并且还惊喜地发现就连班上倒数的学生,都写下了两个问题,虽然不多,却是他参与其中的最好证明。
其实我也不过是想让班上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否则有的学生总觉得反正老师上课提的问题,有的是好学生回答,跟他好像没关系似的,那么他就容易成为局外人,游离于课堂。以前我带着文本走向学生,现在我希望是我带着学生走向文本。
既然学生写了预习材料,那我就不能让他们白写了,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讲,我不想让课件限制了你们的思维,我想给你们广阔的思想空间,我想给你们展示交流的舞台,这节课我把讲台让给你们,你们本应就是课堂的主人翁,我是那个忠实的听众。
具体操作先以小组为单位,把四个人写的问题汇总整理,从中挑选一个最想讨论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组内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有一个专人来书写记录要点,最后再推荐一个代表作为本组的发言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展示分享小组的交流成果。
最终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很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提出的问题,也基本上一一解决。甚至有很多生成性的问题,我都没有关注到,但是学生们却做到了,这一点让我深深反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鼓励和赞美留给学生,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很棒!
对于一篇课文,即使初中学生年纪尚小,生活经历也不多,但也有他解读课文的那个角度和立场,老师不应该扼杀或者轻视那些个性化的解读,老师的教要以他们的需求为主,从他们这个年龄段和生活经历出发,才能做到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有课堂上切实有效的师生互动。
父母老师逼着孩子要学习,不如孩子自己想要去学习来的有意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心里接受这门学科,愿意带着兴趣,带着求知欲去学习,那样的话,应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吧,真心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