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回老家过年的日子,这是个又憧憬又想逃掉的节日。憧憬的是一年未见的父母亲,看着他们的模样就像坐上了时光机,瞬间回到小时候;想逃掉的是“考多少分”“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这样年年岁岁话相似的“家族式盘问”。
我和先生结婚两年余,没有怀孕。
家里:“你们该把生孩子当个事儿了。我和你妈年纪都大了,趁着你妈现在身体还好,赶紧生,生了好给你们看孩子。”“都结婚两年了,该生个孩子了,妈一个人在家挺无聊的,生了放老家,不耽误赚钱,也不耽误孩子长大。”
大街上:一个碰面,还不知道该喊什么的邻居,“有孩子了吗?” “还没呢,你们结婚两年多了吧?”
连自己的老妈也参与进来(我是亲生的啊):“还没怀孕呢?肚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太笨了。”“不要养猫了,猫身上有细菌!还养猫?你从小就不听我话,不懂事,惹我生气。”
被问着,被有礼貌着,“恩,你说的对,我知道啦~”,表面的温和挡不住头脑里的风暴,那个掐着腰、愣着脖子要吵架的小孩早就跳了出来:“我自己要不要孩子,关你什么事啊?!”
对于自己的感受,还是要尊重,要觉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来自于哪里。
我能够理解父母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孩子有后代,希望能陪伴着下一代长大。但孩子要还是不要,以及什么时间要,夫妻双方才是拥有决定权的人。但其实,从灵性角度上来讲,是孩子的灵魂自己决定投胎到哪个家庭,以及什么时候到来。妈妈和孩子在灵魂层面,共同商讨决定这段母婴关系。
但何以在世俗社会中,这么多人都伸出一只手,似乎都有权利来管一个女人生孩子的事情。如果从人类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女人的地位很低下,被视为生育孩子、传宗接代的机器。诸多的清宫剧演绎“母凭子贵”的故事,没有孩子,女人就没有了地位和生存的意义,那女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何在?
虽然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但千百年来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它就从你的言语、眼神和态度中流露出来,也在不经意的时候,你被卷入这种潜意识的洪流,被冲击的失去自我。
其实,“关你毛事”、“我跟你有那么熟吗”是我们在被别人插足自己事情时的最直接感受,这个感受就是我的事儿不需要你管,请注意,你触犯了我的边界,我们之间有界限。
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除了控制自己的生活、老公和孩子,还要控制别人。有的人觉察不到这一点,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来控制别人,还通常要“以爱之名”,比如“趁着我年轻给你看孩子”;或者加上一个道德的帽子,比如“孝顺我就赶紧给我生个孩子”,“你没生孩子,我没脸出去见人”。
当然,这中间爱和关心是有的,但是他们将担心和爱混在了一起。爱的部分是希望你们有了孩子,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享受家庭带来的快乐;他们可以再继续奉献自己作为老人能够给孩子的关爱和付出……担心的部分就是担心自己命不久矣,活不到你们的孩子生下来;担心自己失去了价值,不再被重视,甚至被抛弃……
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觉察,就会被这种说法所控制,一种是对怀孕充满紧张感,要赶紧生个孩子来驱散这种紧张感,但真相是生了孩子,他们还会在别的事情上控制你;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对他们的这种言辞很生气、愤怒,却不知这种情绪是哪里来的,只能用对抗、疏远的方式来应对。
在我觉察了这个问题后,婆婆再一次提起这个问题时,我和她进行了沟通:
“我理解您是出于爱和关心我们,但是怀孕首先是我的事情,还有人比我更想要一个孩子吗?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多次了,我也表达过我的想法,但什么时候能怀上并不是我说了能算的。”
当我不带情绪、冷静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边界时,婆婆便理解了,她说:
“我的确有些着急了。但怀孕这件事真的急不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有的人七八年才怀上……”
我婆婆算很明智的,如果你的沟通没有这样顺畅,别着急,再来几次,基本的原则是:
1.不带情绪。所谓的情绪,包括讨好、生气、趾高气昂等这些让你感觉不舒服的。因为人们对于情绪是很敏感和敏锐的,你的情绪只能唤醒她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说好的沟通变成了吵架。如果你暂时还没有能力沟通时不起情绪,就再等一段时间,直到你准备好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个问题。
2.表达感谢。他们的唠叨或者催促里的确有爱和关心的成分,你要先感受这个部分,如果能够感受到,要表达出自己已经接收到这个部分,告诉他们你已经看见了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对他们是一颗定心丸。
3.表达边界和界限。这件事情首先是你个人的事情,把自己的态度说清楚,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越界的不喜欢,当然,要根据沟通的对象注意措辞。
如果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那这些事就是来教会我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边界。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念我的小侄子,因为和他在一起,他会问我:
“今天,你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