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这两年知识付费和在线学习行业如井喷式发展,涌现出了很多很好的APP,如得到、喜马拉雅等。由此,发展出了一个新名词,叫“知识焦虑症” ,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得不承认,我曾经也是知识焦虑症的一员,感觉自己所知也无涯,什么都想学一点。不过,在过去的经历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我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毕竟学习总比不学习要好,至少一直让我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也积累到现在慢慢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该怎么学了。最明显的例子是,进书店已经不会每本书都想读了,而是会基于自己最近的困惑和需要去有的放矢地关注,扔书扔得都要无挂碍很多。对于我这种经验主义者,有些弯路可能就是绕不过去。虽然很多时候我已经不记得学什么了,但是有些很触动我的点一点点积累,也给我的认知升级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就像某位大咖说的,不限制自己学什么,也许有的时候会有意外的收获。但是这样的学习太碎片了,也太低效率了,更可怕的是如果陷入这种假装勤奋的陷阱里,可能会掩盖真正需要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知识大咖们传授的知识有的也是片面和有限的。比如听西方艺术史,因为有在意大利逛博物馆及粗浅的阅读经验,我觉得说者有时是从某个角度或者综合了其所阅读的内容选取了他自己认定的某个角度来谈,也并不全面,只能说给自己一个启蒙和了解,对于艺术小白是个很好的引导,但非从此我就入了艺术殿堂之门,成为一个懂西方艺术的人了,不是这样的,真想更进一步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内容,还得去看一些优秀的艺术史理论的书籍。
说到这里就更明白了那句去寻找知识源头的必要性的意义了。知识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二手三手的知识可能更多的留下了形或者混入了后来者自己的体系,已经不是原貌了,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真正重要的不是知其然,而是知其所以然。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又该学些什么呢?怎么学呢?
第一、要知道自己为何而学。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第二、要知道学什么?学以致用,功利性学习。要以终为始,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基于问题来学。这样学习的效率最高,也记得最牢,而且能够产生学习成果,对自己也有积淀。我对自己的学习有着二分法。一是学习专业技能,而是学习个人成长。所以我就会把这两个领域要学习的内容列出来,比如职场上,我需要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公众表达能力,以及不能放弃英文的激烈,需要定期用英文写作。另一方面,在个人成长领域,需要加强自我管理,包括个人认知、时间管理、人际管理、健康管理、情绪管理,还有生活美学等等。然后再细分,每个类别里面,我都要学些什么。这样,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清晰,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就会更坚定,不容易被外界分心。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第三、要系统化学习和思考。知道了要学什么,把学习的过程想明白了,不要遇到问题一股脑就扎进去学习,而是要慢慢地走出来,站在一个更远的地方去看全局,系统化地去学。否则浩瀚大海,这么大的知识体量,要学起来简直让人望而生却。比如我之前想要把商标法及理论学一遍,一看,大咖的书太多了,每本都是大厚卷,然后就放弃了,一晃好几年就过去了。最近重新拾起,不过还是没有形成体系,这是我还得进一步思考的。哈哈~
第四、要踏踏实实地学。以慢为快。不怕慢就怕站。就怕想要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啃不动,干脆就不动了。与其不动,还不如能走几步是几步呢。
第五、基于以上,优化学习的过程。
对于如何学,我也还在探索中,以上是基于最近看到的一些文章并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和需求,初步思考而得的想法。希望能在实践一段实践后,有所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