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不受人待见?

《红楼梦》为什么不受人待见?

於恢

《红楼梦》的热度似乎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尤其是当高中教材要求整本阅读《红楼梦》之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似乎已经铁定如山。

历史证明,凡一部作品被奉为经典之后,总会有一群狂热的崇拜分子为之摇旗呐喊。常听人说,《红楼梦》的思想博大精深,而且此书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

但一部小说而已,里面还蕴藏着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思想不成?

维护《红楼梦》的人听到不同的意见总是说:“你对《红楼梦》理解得还不深入,没看完五遍就没有资格评论。”但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也经不起反复翻炒。

我们常说“常读常新”,之所以常新,是因为有创造,所以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赞赏也好,批判也罢,最基本的是,阅读一本书不能让人有恶感。我认为《红楼梦》在整体上的文笔还好,虽然有一些情色内容。而现在很多人听不得对于《红楼梦》的指瑕,而且维护者总是将这些指瑕嗤之为“文化虚无主义”。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由于那些吓人的头衔,而是由于其接近民间,通俗即是其流传的灵魂。

通俗就是能让世俗人看得懂,但另有一帮人,非要搞出一个“红学”来。起初只不过是玩笑而已,后来却渐渐地变得庄重起来,于是原本与《红楼梦》无关的“红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红学家”们总是把《红楼梦》捧到天上去,然后再去藐视别人都“不懂”。故作高深,自命不凡,好像自己就是曹雪芹一般。

普通人对于《红楼梦》的兴趣也只是关注里面的爱情部分,至于书里面的“微言大义”,也只有以此为生的“红学家”们愿意去钻研。

中华文明可不仅仅只有一部《红楼梦》,《红楼梦》问世于古典时代的末期。随后不久,中国的大门便被坚船利炮强行打开。随着国力的衰弱,中华文明也不断遭受着殖民文化的冲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西方的标准来评判中国的事情,就连对于中国的历史也打着“创新、整理”的旗号进行一次次的解构。

由于小说在西方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所以中国的文学标准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的人认为,伟大的作家必须要会写小说。小说几乎等同于文学的全部。现在很多人眼中的“看书”,也基本上是指看小说。

我当然没有资格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否定,但将《红楼梦》请下神坛是必要的。在中华思想史上,从来就没有承认过“神”。即使是孔孟学说,其实也已经“偷梁换柱”,但基本的内核还在。

高中教材要求学生记住的是“红学”。无论什么书,只要有了“标准答案”,那就会变成“读不下去的书”。本来小说就是供人消遣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是第一位的。

如果借用小说来炫耀才华(如《镜花缘》),或是揭露黑暗(如《官场现形记》),或是粉饰太平(如《儿女英雄传》),无论其文笔如何高超,也终将免不了被人冷落的命运。

现在《水浒传》依然能够流传,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平事还有很多,梁山好汉的行为无论合法不合法,但让老百姓看着就很解压。这就是《水浒传》的魅力。

《红楼梦》预示了封建时代必将衰落的命运,与现在的老百姓有多大关系吗?《红楼梦》描绘了一幅诗意的生活画卷,又有多少老百姓愿意去欣赏?人民群众对于故事的要求是能解压,要不然耗费精力去冥思苦想干什么?

中国的老百姓爱看嚣张的日本拳击手被国人暴揍,爱看腐败的官僚落马,或者爱看民生问题得以改善的消息。

人民群众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去关注“高雅”的文学作品。那些妄图通过小说来传播思想,改良社会的人,其实无异于痴人说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