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冬月寒假,最适合读书。
《郭初阳的语文课》是一套书,小巧精致,一课一本,介绍了郭老师的十堂语文课。
首先吸引我的是护封上的推荐词:“十堂影响了一代语文教师的名课”“沉浸式阅读体验”。其次是对书本精彩内容的提示:“要不要给喊‘狼来了’的孩子戴上口罩?”“《项链》是怎样颠覆《灰姑娘》的?”于是欣欣然满是憧憬:这是怎样神奇的一套书,十堂课竟然能影响一代人?惊讶之中也有质疑:读完对我们真有那么大的改变吗?课堂真如概述的那样自由而有光吗?
第一课,儿童哲学课《牧人的故事》,里面有三个小故事,互为关联,递进升级。第一个故事是传统经典老故事《狼来了》,告诉我们不要撒谎,撒谎是没有好结果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真的有狼来袭击牧人的羊,但不巧的是,等村里人赶到时狼已离开,羊也没事,大家都认为牧人在开玩笑,结果全村的羊都被狼吃掉了。人们往往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并不想真的去了解事实的真相。由此可见,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因为多年来,村里人从没遇见过狼,也不相信会有狼,除了那个牧人。他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感到紧张不安,于是村里人勒令牧人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限制了他发声的自由,最后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够遇见。如果有人发出与大家所认识的世界不同的意见时,如果有的观点不受大众欢迎或者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时,那么这些话就会让人不安,会被否定,会被限制,甚至会被禁锢。2020年新冠病毒初现时的经历还历历在目,重读这样的故事,更能感同身受。“我不赞成你的意见,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管这句话是不是伏尔泰说的,他都值得拿来讨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不同,所表达的观点也会大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人生而平等,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牧人的故事道理讲得很深,不仅值得儿童思考,同样值得大人思考。
这样深刻又充满哲学思辩的内容用来教孩子合适吗?会有怎样的效果呢?郭老师的课堂设计很简单,先是读故事,谈感受,明道理。然后进行文本比较,深入探讨《论自由》里作者约翰.密尔说的一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孩子们在郭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一个意见,当我们无法判断真和假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它发表出来,在发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进行细致的关于事实的调查。言论自由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没有边界和禁忌,不能伤害他人的权益,这个界限应该要用法律来界定。
开玩笑的牧人,说真话的牧人,发出声音的牧人,三个故事既有内容上的升级,更有道理上的加深。从故事中明白道理固然重要,通过这样的一堂课让我们知道语文课还有更多的可能更重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对孩子的一生可能发生重要的作用,语文关系到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根本所在,它既是立身之本,也是抵达远方的道路。这样的语文课既新鲜又有趣,这样的语文课就是自由而有光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