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璞归真,让语文课流露出语文味
——一次听课有感
王志鹏
课改多年来,语文课是被评价、被讨论、被要求最多一门课,这样的主张那样的模式层出不穷,语文教师们在这些理论漩涡里苦苦挣扎,甚至晕头转向,不免会问:什么样的语文课最能体现课改精神?什么样的语文课最讨学生喜欢,对学生有益?问题一个又一个困扰着我们。在这里,我不谈什么模式,也不谈什么理念,只想通过一节课的听课感受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怎样去做才能永葆语文课的原味与特色?
所谓语文的原味和特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古文,也是一篇美文。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就应该注重诵读、文言词汇的积累、句式特点以及引导学生对景物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听课当中,教师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然而课件上显示的,无非不过是些作者简介、整篇文章及字词翻译,最后加了一个中心思想,几乎没有一张相关的富春江的图片。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背了一遍课文,没有感情没有停顿没有一点点感受。翻译课文便更简单了,看上课件显示出来的说出来便可,在翻译之外,没有对那种句子的美感的一点点赏析。倒是在最后,用了很长时间讲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语文味尽失。
初中阶段依然是基础学习阶段,基础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基础的积累、诵读的培养、语言的品赏、文本的延伸以及学生审美的引导,那么,语文课将真正散发出它的语文味。
多媒体课件,看似先进,然而在现在网络资源可以随手拈来的情况下,如果依然只是课本资料的简单复制,没有扩展延伸,不能加入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的话,不如不用。富春江那么美,学生一张图片都看不到,实在可惜。
文章很短,但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只是让学生“狼吞虎咽”般的背下来,没有“读——品——悟”的过程,那对于语文教学是何等浪费。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如此优美又富有张力的文字,却没有让学生感受体会其中的美妙。单“风烟俱静”四个字,如果闭上眼,一字一顿地读一读的话,也能想象出一种清新壮丽的景象。
以上这些,都是语文应该散发出来的味道,一种语文应有的美感。在课改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老师都在为如何上好一节课而绞尽脑汁。为此,老师们成了编导,策划出一个有一个大场面;老师们成了演员,夸张虚假地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老师们成了电影播放员,语文课成了看电影;老师们成了主持人,想方设法地和学生进行所谓的“互动”……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当我们的课堂在竭尽全力为了展示种种先进的理念和教师个人素质时,学生双基训练的时间在这些形式化的互动与展示中已经被占用了,那种忙碌和热烈也只是表面的忙碌和热烈,活跃也只是情绪的活跃而不是思维的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实处于松散的状态,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无法落实到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该是这样的,而应实实在在地本着语文的特点和功能为前提,教导学生规范正确书写,积累基础知识;
引领学生认认真真去读书,体味语言文字背后隐含地情与理;启发学生去探求语文的人文资源,感受语文的“人情味”和“生活味”。
现代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设施,我们需要革新,跟上潮流但不能是盲从,也需要传承,因为语文和其他科目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历史最悠久,人文内涵最深厚,生活延伸最广阔,所以,它需要踏实、真实,也需要品味、体会。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语文素养,在纷繁的理念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热闹的主张中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真正让语文课返璞归真,流露出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