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龙潭,一个赣东北山区秀美的千年古村,我生于斯,长于斯,古村中长大的童年,充满无穷乐趣,至今想来都历历在目。
不必说屋后的小水塘中,纵横交错的田沟里,可以用一种挑泥挑农家肥的竹器,捕捉得了美味的泥鳅,门前枇杷树上有黄橙橙的枇杷,家附近无主的大枣树上可以随意扑得甜甜的土枣,有主的香梨树上却只能偶尔顺得一两个香甜的梨,躲在无人处偷偷享用;也不必说屋后的两棵大枫树和一片翠绿的竹林,微风吹拂,发出沙沙的奏鸣,是我入梦的童谣。还有家对面碾米房周围,时常有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成群落下觅食,又成群地飞到屋顶上去了。记得小伙伴们一起,用了自制的弹弓,装上小石子去打那些麻雀儿,利害的可以偶然射中,而我射出的小石子只能惊飞它们罢了。要下大雨的天,我们趴在门前的石阶上,看蚂蚁搬家,总禁不住拿些小石块小木棍拦住它们的去路,体会着恶作剧的乐趣。
杨春河(又称北河)清清的河水,河畔露出的沙滩,青翠的草地,低矮的河柳,成片的板栗树,古村村外的郊野,不同季节变幻着动人的风景,还有那古巷石板、会堂码头,都留下了童年许许多多美好回忆。
春天,到河畔,爬上低矮的柳树,折下柳条,做成柳条帽,戴在头上,让自己显得很酷的样子。稍大一点的时候,就会用刀剥下柳树皮,做成喇叭状的乐器,能吹出动听的声音。小伙伴们人手一个这样的柳皮喇叭,一个个鼓了劲地吹,此起彼伏,古村中顿时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它比“牧童短笛”更加热闹,那是动人的乡村合奏曲。记得那时学校要叫每位学生交一定数量的柴火,河边的杨柳树就成了我们的最爱,因为树上枝条每年都长得欢,离村子又近,我们可以扛得回去,但这种柴火老师是不喜欢的,可也没有办法,必竟是我们学生的劳动成果啊。青青的河滩草地上,是我们嬉戏的天堂,小伙伴们相互追逐、打滚,玩累了,又跑到河滩上去找鹅卵石比赛打水漂,厉害的,一片圆圆薄薄的鹅卵石甩出去,会在河面上飞溅起十几个漂亮的水花,随着小伙伴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声“哇……”,得赢的那个人,幼稚的脸上便掩不住露出了可爱的洋洋得意。
春夏之交的季节,正是野草莓成熟的时候,相约几个小伙伴,兴致勃勃地去村外的田间地头和荒山野径,找寻美味的果实。那时家中零食少,这些野草莓是我们解馋的好东西。野草莓有两种,我们分别叫地泡和树泡。地泡主要生长在田间地头和路旁,成扁圆形,成熟后一律成鲜艳的大红色,吃起来清甜爽口,口感温润。树泡主要生长在荒山和沟塝,成椭圆形,成熟后成鲜艳的大红和桔红色,吃起来酸甜可口,水份足,口感比地泡较为浓烈,能解渴。不管是地泡还是树泡,摘取的时候都要小心刺儿,特别是树泡,稍不注意,便会被刺破手指。美味野果的诱惑,被扎的风险往往被我们彻底忽略。我们一般边摘边吃,吃过瘾了,就摘了用袋子装,回去可以慢慢再享受。碰到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收获满满,回家还可以大方地送给父母吃,每每那时,童真的心里充满贡献的自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