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元旦,继续坚持自己之前的发愿,跟随罗胖每年的跨年演讲,写下自己的点滴触动,也算是自己在时间线上可以经营的小小确定性。
听完整场演讲,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一具体,就深刻”。是啊,就像之前谈及的现代人普遍焦虑的话题,当我们把时间消耗在具体的事情上,哪有时间焦虑啊?都说我们的父辈闲不住,其实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直是被具体的事情所充盈的最佳例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养儿育女,一丝不苟,不容有丝毫焦虑的缝隙,哪有时间焦虑,所以他们其实更拥有精神上最为朴实的幸福感。所以,当我们真的不知所措、无所事事的时候,是不是正是因为没有具体的事情去做呢?归根结底还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了。所以,不管怎样,干就完了。
一行动,就创新;一具体,就深刻;一困惑,就出门。
第二个触动我的点是提问题能力,罗胖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太关注找答案了,但是如果没有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答案是不是也就有所偏离呢?当我们在遇到堵点的时候,可以多回头看看是不是我们在问题定义上出了问题。
第三个触动我的点是跨界思维的训练,罗胖说寻找新答案,不要只盯着本行,试着学到其他行业的基本功,变成自己行业的竞争力。所以,我们要涉猎更多领域的书,打通自己的认知边界,融汇贯通去反思,不要被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企业、自己的行业所限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也。
第四个触动点是关注自己,回到自己,解决自己的人生命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或快或慢,完成自己。就像罗胖所说不被别人的答案定义,而是只做自己的卷子,答自己的题。少看别人,多做自己;少看远方,多看附近。
第五点再谈AI冲击焦虑。在大家都在恐慌自己的职业可能被替代的时候,罗胖却认为:被新技术滋养的社会网络,总会扩大,不会缩小。一家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它招人的规模反而越大。一个行业自动化程度越高,它容纳的就业反而越多。我们与其琢磨怎么用技术取代人,不如想怎么用技术支持人。AI好比一把利刃,在手持利刃的同时,需要我们更多地心怀慈悲。
AI时代,如何用好AI?我们欠缺的不是“提示语工程学”,而是“AI领导力”。我们如何提出好问题去训练AI?我们如何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去植入AI的助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关于AI是否会替代人类?万维钢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不会,人永远是最终的决定者,因为人可以用血肉之躯承担决定的后果。
最后触动我的点是罗胖发布的《文明》项目,即从1000年-1912年,每期讲历史中的一年,罗胖要再讲20年。他说世界上太多事情说不准,但我只要顺着时间线,认真干这件事,就拥有了超级的确定性。他提出了“外部心跳”的概念,即唯一能给他确定性的,是来自外部的时间约束,也算是让时间陪跑,雕琢完成他后半生的一种方式吧。一个人把自己和时间绑在一起,就相当于给自己多加了一种驱动力。罗胖说他要发大愿、迈小步、走远路、磕长头、不停顿、不着急。这种气魄真的让人听了酣畅淋漓啊,为的就是一口真气不散。真好。就算这个世界对我们长驱直入,我们依然可以拥有对自己的掌控感,别让这个世界对我们完全得手。
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日子后面还有日子,我们自己去做事,自己去改变,一个人通向另一个人,道路就可以变得很长,从我们脚下,延伸到大海的另一面。
如果你想改变,那就试试回到自己,回到附近,回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从一个个具体的动作开始,日拱一卒。这不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嘛,永远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终究会对你未来的道路延展性有所加持。
是的,最让人动容的不就是这个样子嘛,有具体的事情可做,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这件事情做好,足矣。此刻,我的坚持也是如此,做时间的朋友,2025年跨年再见。
最后我也发愿,跟随罗胖的《文明》项目,我也再来一次与时间的约定,一期一会,踩着罗胖的步伐,写我自己的体悟,期待2024年2月28日《文明》第一期,也期待我自己的能够写下怎样的文字。这也算是另一种与时间作伴的仪式吧,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