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5”晚会看食品安全治理之困

        2025年央视“3·15”晚会以“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为主题,再次揭开了食品行业的黑幕。从连锁餐饮后厨的卫生问题,到水产品加工的猫腻曝光,每一幕触目惊心的画面都在叩问:我们究竟还能对“舌尖上的安全”抱有多少信任?

        追根溯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溃堤。“沿海人不吃保水虾仁,但内陆消费者买单”,水产加工商的直言不讳,道破了行业潜规则。当资本逻辑凌驾于商业伦理之上,企业的“良心”便成了可计价的商品。二是监管体系的力不从心。磷酸盐添加剂虽有国标,但企业通过“定制规格”规避检测;一些地方对相关食品抽查频次低、处罚力度弱,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需要监管的企业众多,中小作坊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成为漏网之鱼。执法分散、技术薄弱,让监管利剑难显锋芒。三是消费维权成本高昂。在食品安全投诉中,消费者常因举证困难、检测费用高、流程繁琐而被迫沉默。当维权成本远超问题食品本身,多数人选择“吃一堑长一智”,这无形中助长了企业和商家的侥幸心理。

        只有构建多元共治新生态,才是破解食品安全困境的有效方法。从企业层面来说,需要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不是成本,而是企业存续的生命线,可通过“阳光厨房”直播后厨操作、建立食材溯源系统等方式,加强食品加工制作的透明度,一方面可以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倒逼企业提高食品制作规范和标准。从监管层面来说,可用科技赋能治理升级,比如在预制菜包装嵌入“一物一码”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原料产地、加工流程;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控餐饮后厨,自动抓拍违规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直播电商食品备案平台,杜绝三无产品流通。从社会层面来说,消费者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警惕商品绝对化宣传,留存消费凭证,通过12315平台维权等;媒体和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科普,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社区可建立“食品安全观察员”制度,发动志愿者力量暗访周边餐饮店,及时发现问题,推动商户整改。

        食品安全治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今年的“3·15”晚会撕开了行业疮疤,但也照亮了改革前路。只有当企业用透明换信任,监管以技术铸利剑,消费者以法律护权益,才能真正捍卫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