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采
“纳采”又称“议婚”,就是媒人带着礼物代表男方去女方家提亲。旧时婚俗,纳采议婚所用的礼品有大雁、如意、百合等。“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先秦时代的“采”都用大雁,是因为大雁随节令变化而飞南飞北,遵时守信,正好符合男方对女方的期望。
大雁总是雌雄成双成对,一生中只配偶一次,从此形影不离,纳采用雁取其白头到老、忠贞不渝的寓意,“秦汉以后,提亲纳采的礼品不断变化,但是一般都不会特别贵重,只取其象征意义。例如纳采用如意,象征吉祥如意:纳采用百合,象征百年好合。
纳采议婚时媒人要了解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第一,男女双方的家庭条件,包括财产、社会地位、家庭构成、人缘口碑等;
其次,男女双方的个人情况,包括人品、年龄、属相、身体健康状况等。
问名
“问名”又称“讨帖儿”,即索取“庚帖”。“庚帖”又叫“八字帖”,上面写有姓名、生辰八字、家中排行、籍贯、父母姓氏、祖宗三代等内容。
一般来说,更帖上的字数忌讳单数,如若恰巧是单数,就得酌情加一个表示吉样如意的修饰字,使之成双,比如在男子名下加一“健”字,在女子名下加一“瑞”字,此外,庚贴还有一些特殊用词,如男女双方的生辰分别叫“乾造”“坤造”,落款时间前面,男方写“龙飞”、女方写“凤舞”,例如:
乾造
戊子年月十五日子时健生
坤造
辛卯年五月二十日午时瑞生
“庚帖”忌用白纸,最好是写在红纸上,一般为折子状,按其装帧可分为三类:
一类用描金鸾凤纹饰朱笺,属华丽型,乃殷实之家所用;
另一类用水印吉祥图案红纸,这种红纸是纸品店出售的专用品,虽不如前者华丽,但纸红图美,极富喜庆气氛,普通百姓多用之;
最后一类最简朴,直接书写在素红纸上,虽略显清贫,但不乏喜气。
问名是为下一步的纳吉合婚做准备的,年龄、生肖、八字等都是问名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纳吉合婚时的依据。
纳吉
问名之后,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进行占卜合婚,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这个过程就叫做纳吉。
纳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合婚的过程。所谓“合婚”,就是把通过媒人进一步了解到的双方情况合拢到一起,据此做出这门婚事是否适宜的判断。
中国传统文化里,缔结婚姻是件相当谨慎的事情,除了考虑两个人的外形、性格、学识是否相匹配,还要从命理学的角度来看两个人的年龄是否相宜,生肖是否相配,八字是否相合。
所以在合婚阶段,男方家都会到相命馆去请算命先生来为两人合八字,合八字时要绕开年龄、生肖和生克三方面的禁忌。
在年龄方面,有的地方忌讳男女双方年龄相差三、六、九,认为这样会犯刑、冲、克、害,于婚姻不利。
在生肖方面,北方风俗“女忌属羊”,南方风俗“女忌属虎”,具体到男女双方的生肖搭配,则有着更多的禁忌,比如两虎不同山、鸡狗不一家、猪猴不到头、青龙克白虎、虎鼠不结亲等。
相比年龄禁忌与生肖禁忌,合婚时对生克的禁忌更为重视,生克禁忌的依据是“五行八字”,命相家常以人的生日所值的干支来推断人的命运。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与天干地支相匹配,四项共得八字,每个字又分属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一项。
古代婚姻中的“合八字”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们认为这不仅关系到夫妇关系的和睦,而且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幸福。五行相生,八字相谐就预示着婚姻的幸福。五行相克,注定婚姻不能长久,甚至会祸及家人。
除了去相命馆请专门的算命先生合婚以外,民间也有一些自行合婚的方法。
比如将对方的庚帖和自家的庚帖一起压在设有祖宗牌位的神龛前,或者放在号称“一家之主”的灶王爷神像前,然后焚香祝祷,根据香头烟气或燃烧的时间长短等情况,做出婚事宜、忌的判断。
纳征
纳征又称“下聘”或“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下聘等同于婚姻缔结的承诺,只要女方收下聘礼,就意味着婚事已定,做出了嫁人的承诺。对男方来说,聘礼相当于娶妻的承诺:对于女方来说,聘礼相当于女子在夫家地位和身份的保证。
下聘的程序一般分为放大定和放小定两个部分。放小定又称“文定”,主要内容就是男方向女方赠送相对简单的订婚礼物,一般是戒指、耳环、手镯、项圈四样。
放大定又称“过大礼”或“换帖”,比放小定规格要高,也更为隆重。除了数量更多、价值更高以外,种类也更为复杂。
例如老北京放大定的聘礼就主要有四类:衣料首饰;酒肉食品;面食;干鲜果品(四鲜果、四干果)。
请期
请期,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中国婚姻礼仪之一,六礼之五。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中国民间俗称"择日子"、"定吉期气",也即订结婚的喜日子。男方如想迎娶新妇,必须事先选择吉期,首先要向女方要年命,要年命的习惯时间都在农历二月初二。
要年命时,用一只红木拜匣(长约二十五公分,宽约十五公分,高约十二公分),里面放一张红纸,用黄色包袱包好,如女家同意迎娶,便在盒内红纸上写上女方的年龄、生辰,放人匣内,将原扎两头的红带子合在一起,捆在匣子中间,表示同意男方迎娶。
女方如不同意,则叫媒人将原匣背回。女方的年命要来后,男方要请阴阳或算命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属相、生辰进行推算,决定迎娶吉日。
推算时,首先要看男女属相的大利月或小利月,其歌如下:正、七月迎鸡兔;二、八月虎和猴;三、九月蛇共猪;四、七月狗和龙;牛羊五、十一、六;腊月鼠马走。选定吉月后,再查吉日,依据旧历书上所载的:建、危、平、满、成、闭、执、定、开、破、收、除十二个字来决定,其歌诀如下:建、满、平、收黑(这四天是黑道日),除、危、定、执黄(这四日是黄道吉日),成、开皆可用(这二天尚可),闭、破不相当(这两个日子犯忌不能用)。
择定吉期后,男方宴请媒人,用大红纸写上迎娶日期,备上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为图吉利,所送时间必须选择在双月双日。
亲迎
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起源甚古,唐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纳妃后》载:"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亲迎具体仪式因地区,民族而异。迎娶一般用车,马或轿,南方有用船者。北朝亲迎中有催妆之俗,有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新妇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并结青庐行交拜礼之载。
唐代迎新妇,要以粟三升填臼,用席一张盖井,果三斤塞窗,箭三支置户上。新娘上车,新郎骑马绕车三匝。新妇入门,舅姑以下皆从便门出,再从正门入,新妇入门,先拜猪栏,灶头,再夫妇并拜或共同结镜钮。
宋代其仪式更加繁复,有挂帐,催妆,起担子,撒谷豆,踏席,跨鞍,牵红,坐富贵,撒帐,饮交杯酒等俗,大都含驱恶祛邪,祈求吉祥之意。见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明清沿袭此俗。
至民国时虽有亲迎之礼,但大多具名帖,媒妁代迎,也有以小叔代迎者。新娘冠帔登轿,或由尊长,或有兄弟抱上轿,母亲姐妹及亲姻哭而送之,有亲兄弟伴送至婿家者,亦有男女双方以亲友迎送至中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