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一直被人看作是励志片。我以前也有这种感觉,但再看一遍,忽然想到,或许我们都误会了。
阿甘传奇,串起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历史
影片开始,阿甘在公交车站的椅子上自述其过往的神奇经历。
他一个人在那里神神叨叨地说,也不管听众换了几波、信与不信。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的传奇与巧合:
从小有点弱智。能上小学,还是靠妈妈和校长私通才换来机会。
他小时候腿部受伤,打着支架,走不利索。他那歪歪扭扭的步子启示了住在他家的一个吉他歌手,在仿效他的舞步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猫王。
阿甘小时候经常受人欺负。受人欺负的时候,就只会跑。上中学时,他被坏小子追急了,居然把腿上的支架甩掉,成为一个优秀的跑步者,同时成为橄榄球运动员。
在大学里,他加入全美明星队,受到肯尼迪接见。在仪式上,别人忙着表现,他最开心的却是吃东西。
玩了五年足球,居然也顺利地大学毕业。接着参军,去了越南战场,和一个喜欢捕虾的战士布巴成为好朋友。
阿甘所在的排遭遇伏击战,他为了救布巴,顺带一口气救了丹中尉等几个人,成为英雄,被总统授勋。
作为伤兵,他在养伤期间学会打乒乓球,成为乒乓球高手,参加了中美“乒乓球外交”行动,成为名人。
退伍后,他给体育用品公司做代言,得了一笔钱,买了一条船,意外地成为捕虾大亨。
他的成功,带动丧失生活信心的丹中尉,跟他一起成为有钱人,成为百万富翁。
阿甘对于生意不感兴趣,就把公司交给丹中尉打理,自己在家闲着,天天做除草工作。
他想念青梅竹马的玩伴詹妮。于是,詹妮这时候出现了。他向詹妮求婚,詹妮答应了,但两个人经历一夜情之后,詹妮不告而别。
不知所措的阿甘开始跑步,又成为跑步名人,带起一个跑步团队来,还随便启发出好几个品牌的创意。
有一天,他跑够了,当场放弃跑步,自己回家。
这时候,詹妮却邀请他去和自己汇合。于是阿甘来到影片开始的公交站。
故事接着发展下去,阿甘找到了詹妮和她独自养大的孩子,一家三口回到阿甘的家里,补办了婚礼。
不久,詹妮就(疑似aids病)死去了。
剩下阿甘自己抚养着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在上学的年龄,和阿甘一样,搭乘同一个司机开的校车去上学。
猫王、肯尼迪、越战、乒乓球外交、水门事件、暗杀总统,那个时代美国的大事件,都在阿甘这里以独特的哈哈镜的方式走了一遍。
事实上,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位美国作家的同名讽刺小说。
小说以智商低下的阿甘的经历,串起上个世纪六〇、七〇、八〇年代美国社会的种种政治事件,以一种戏谑的姿态,调侃种种美国社会的丑态。
作者想说的是,这么多震惊世界的大事,你们以为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其实背后就是一个傻子搞起来的!
没想到拍成电影,居然成了个励志片,还排在豆瓣250第三名。
讽刺、戏谑的成分大大降低了,而这种励志却显得有些搞笑。
毕竟阿甘的经历不可复制,都是巧合构成。
幸运儿阿甘,不争而无与之争
阿甘的生活,充满了魔幻色彩,确实如他的母亲所说: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
阿甘从来不主动祈求什么。生活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生活夺走什么,他也毫不在乎,因为妈妈说过:
“你得丢开往事,才能不断前行。”
随遇而安,他反而比别人过得都好,还顺带着成全他的好友们:他成为捕虾大亨,帮助了布巴战友的遗属,帮助了伤兵丹中尉。
总是在逃跑的詹妮,最后也是回到他的身边,安静地死去。
但是要记住一点:阿甘的一切,与努力无关,都是运气带来的。
——或者说,都是作家和编剧安排的。
所以把阿甘当成励志偶像,实在是误读。
情种阿甘
阿甘最难得的,就是心志单纯。
电影的另一条主线是他和詹妮的感情。或许正是强化了这一条线索,弱化了原著讽刺的内容,所以总体上改变了阿甘故事的基调,成为一个含情脉脉的故事。
詹妮是阿甘的同学,从小被父亲殴打虐待。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成为好朋友,形影不离一起长大。
但在大学时期,想成为歌手的詹尼抛弃了阿甘,后来跟着流浪歌手跑了。
阿甘拙于表达,他虽然爱詹妮,但不会说漂亮话,所以詹妮只能“十动然拒”,发给他好人卡。
但阿甘是个死心眼。詹妮在约会、表演中受到骚扰,阿甘都奋不顾身出手帮忙,却不合詹妮的心意,算是帮倒忙。
最后,终于娶到詹妮,詹妮却很快就去世了。
他的爱是真正单纯的,正因为单纯到极致,反而无法表达出来。
经历过人生的沧桑,詹妮明白,阿甘才是她的最终归宿。
阿甘的故事,也充满了人生际遇的感慨。
影片一开始,是一片羽毛在风中飘零,被阿甘捡起夹在书里。
影片最后的镜头,还是这根羽毛,被阿甘打开书本后,落在地上,继续随风而去。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样被命运的风轻轻吹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