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种场景:规则允许,但做起来心里却不踏实。
比如商家摆放了一些小样,欢迎顾客品尝。但我每次动念想品尝的时候,总是有些犹豫,最后一般不去尝,即使真的偶尔要品尝一点的,也是一定要买的。
从规则上看,既然是试吃,你拿来吃是没有问题的,他们的规则就是这样规定的。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克制。对于那些挨个吃遍所有品类,或者把一盘试吃一扫而光的人,无论服务员还是其他顾客,总会有意无意地丢过去一些奇怪的眼神。
为什么?因为这里的边界并不仅仅由规则决定,还受到道德与社会评价的约束。而后者所涉及的,就是一个适当性问题了。
规则的作用,是划定“能不能”的底线。只要没有明文禁止,法律意义上就是允许的。但规则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境。商家允许试吃,是出于促销目的,而不是为顾客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
道德的作用,是对人们“该不该”的提醒。即便规则没有明确禁止,但我们会有一种自我约束:不要过量,不要浪费,要给别人留点余地。这种约束感来源于公平心理、礼尚往来观念,以及对他人目光的在意。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
在自助餐厅里,规则允许无限量取餐,但如果盘子里堆满却吃不掉,就会被视为浪费。
在商场或医院里,公共饮水机欢迎人们解渴,但若有人打满几瓶带走,虽然未必违反规则,但却显得很不适当。
在图书馆里,规则允许免费使用座位,但长时间占座却不看书,则会让人侧目。
这些现象背后,呈现的是三层约束机制:
规则:外在的明确边界,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道德:内在的自我约束,解决“该不该”的问题。
习俗/社会评价:他人的目光和舆论,解决“好不好看”的问题。
换句话说,规则决定合法,道德决定得体,习俗决定体面。
真正成熟的社会秩序,不仅依靠规则维持底线,还依靠道德与习俗去填补灰色地带。那些“合规但不适当”的行为,往往就在其中。
所以,当我们在试吃台前犹豫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体会社会生活的另一种逻辑:合规是底线,适当才是分寸。
原文阅读:规则与道德的边界(一):合规与适当之间:从试吃怎么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