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了一学期的《钢琴教学法》结课了,这是第二次去中央音乐学院听这门课,相比第一次,这次对于一些不明白的点更深刻,对曲子的处理有了更高的认识。
钢琴教学多是手把手的师承传授,所以学生从老师学到的东西也会再传给他的学生。在钢琴教学里,有很多的方法、流派,不能说哪个不对,但是在钢琴的发展历程里,教学法也是跟着变化的,所以现代钢琴教学已经和原来的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在钢琴的教学中用一些古老的教学方法的还大有人在。比如说弹琴的时候不允许手腕动,在手上放一枚硬币不让掉下来等等。
先说说这门课对我认识颠覆最大的一个就是:手型
这是所有入门学习者要接触的,也是开始老师强调最多的。很多时候看学生弹的好不好,先看手型好不好,手型摆不好的,那弹得也好不了。说到学生的问题也往往从手型开始。以前我教学也强调手型,要求是:手放到琴上,手指自然打开,里面能握住鸡蛋;或者手攥紧后慢慢松开,手成一个半圆状态。
弹奏的时候,要求保持好手型,有两种比较普遍的弹奏要求;
第一种:手型摆好后,用哪个手指,哪个高抬,其它手指全部在琴键上不动。
第二种:手先摆后,1指弹奏时直接下键弹奏;后面的手指,2、3、4、5手指弹奏时,要一起抬起,一起下落,将力量放到要弹的手指上,其他手指要保持好手型放到琴键上。
现在对手型认识是:双手自然下垂,手自然会形成一个弧度,将其轻轻拿到琴上,手型就ok了。
弹奏的时候手型要求:手指全部打开,距离琴有一段距离,弹奏哪个音,需要的个手指就下键,其他手指依然全部在上面,成打开状态。
在我学琴的时候,手指是不允许翘起来的,不管用什么办法,弹完的手必须都在琴上保持好手型。因为那时候4、5指总是翘着,还被老师打过手。后面的手型,弹奏时手指都是在上面张开的,按照以往的要求,这肯定不对。
然而现在科学的教法,就是第二种,不需要弹奏的手指都是在上面张着。原因有2:
一是第二种速度更快,因为中间少了抬手指的动作。比如说弹三个音,用第二种方法,就三个手指直接下键的动作即可完成,第一种方法就需要五个动作才能完成。
二是钢琴是听觉艺术,出什么样的声音比摆成什么样的手型更重要。就像以往教课更多是盯着学生看,看手型,看谱子,看动作。但真正应该用耳朵去听,而不是眼睛,听他弹出什么样的音色才是重点。当弹的声音不对,音色不合适,再好的手型也没用。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赛的时候,台下的评委没人看演奏者的手型,也看不到,就是听声音,只要出的声音好,管你用什么手型!”
可见,手型并不是弹奏时最重要的,手型也会根据曲子的音来变化。
需要强调一点,手型虽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但不代表开始学的时候就放任自流,一定的规矩还是要有的。开始手是张开的,但是随着学习的难度加深,速度加快,手会放的越来越低,越到高级别,贴键的弹奏法会更多。
“弹” 的新理解
钢琴需要手指弹,但是就这个“弹”琴,好多音或者说音型,真的不是以前所理解的“弹”出来的。比如莫扎特曲子中左手有特别多的(1535)的音型,在很多练习曲中也很常见,音很简单弹出来挺容易,但是弹好听不容易,关键就在第一个音上,我之前所理解的要手指“弹”下去,第一个音会出重音效果,而且弹快了,并不好听,声音太硬;弹轻了,效果也不好。而现在我知道这个音不是靠“弹”,下去的,而是运用手臂的力量碰一下键“弹”下去的,这种“弹”法,速度快了会形成节奏的律动,这是用手指敲下去发不出来的声音和感觉,都是“弹”,但是动作完全不一样,出来的声音也截然不同。用手臂的力量“弹”下去的,在快速的时候,声音更流畅,会有主心骨,有层次。
很多作品里的音或者某些音,需要的弹法,并不是用手指弹出来的,更多的时候是用手腕和手臂,甚至用身体的力量弹出来的。
节奏的律动
以前教或者弹都对律动没有什么概念和想法,直到课上,对同一首曲子,老师弹出来和我们弹出来天壤之别的音色和感觉,让我很触动,怎么我就弹不出这样的音色和感觉呢?这就是节奏的律动。一首再简单的曲子都有它内在的律动,但是这被我们忽视了,认为简单所以就没有重视。
乐句的走向,句子之间的连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弹的时候,将音与音之间的触键、强弱等考虑清晰,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音。
对手腕、手臂的运用更多
上面的例子中,在“弹”中已经引出了对手腕,手臂的运用了。弹琴是一个复杂的身体协调配合动作,要发出好的声音,需要整体的合做。
现代钢琴可以说是在用手腕、手臂在弹琴,而不是仅仅以前理解的手指头上。手指上的力量毕竟有限。钢琴的力度比以前要重很多,尤其是九尺三角钢琴,比立式钢琴弹奏起来更重、更难。所以仅仅依靠手指不能满足音乐的表现力,更多需要用到手腕来转移力量,运用手臂来传递身体的力量使发出更饱满、更有力的声音。
对“p”的认识
"p"在钢琴中是piano的简写,翻译过来是钢琴。在音乐里的表情术语中“p”是一个常用的记号,译过来是“轻”,意在演奏的时候要控制音量,不可以弹的太响。
以前我的教学中,看到“p”就会要求学生弹轻一些,要和“f”强做出区别、对比。发现学生往往做不到我的要求,要么是轻不下来,要么是轻下来声音都是虚的。现在明白了,当时的我要求初级的学生来做到一个非常高级的动作,在他们还没有掌握这个技能的时候,除非天资过人的学生,否则,一般学生都做不到。
“p”在演奏中是很难的,对手上的要求非常高。手里要吃住劲儿,不能松,还要控制下键的力度、速度等,所以弹完手会累,而不是之前所理解的仅仅是下键轻一些就行。同时也因为教课的环境局限性,对曲子最终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想过,以至于会要求学生按照现有的空间标准来弹奏,对“p”的音量要求要更轻。音量如何要求,又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变化。
音量如何要求
一般琴行里的钢琴教室都非常小,即便家里授课,也受到房间的制约。我们往往会按照现有空间的大小来要求学生弹奏时音量如何处理。学生弹奏出的音量也就适合一个小房间听。而钢琴演奏或比赛最终是要在舞台上,在音乐厅。
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按照音乐厅或者大房间的音量来要求学生,只有这样要求了,在之后的比赛、考级甚至表演中,才可能弹奏出的声音让每个角落都听到。尤其现在比赛基本都是三角钢琴,需要更多力量才能弹出声音来。对比之前的教学,弹奏整体音量要更大,更饱满。而弹奏“p”时,也不能仅要求轻,需要比之前更多的力量来弹到低,即使是轻也要饱满、通透的声音。
今天想到这么多,学无止境,不学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井底的青蛙。教书育人,学生最怕遇到不负责任的老师,老师最怕停止对自己的成长,革命仍在路上,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