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中,
这件事情我能不能做好?我有完成这个工作的能力吗?我能看考上这群大学吗?我能取得好成绩吗?
然后在焦躁和自我否定中结束对新事物的探究,或者讲事情草草收尾。
听说过皮格马利翁效应吗?
定义是这样的: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我们用一个实验简单来说明一下这个心理学名词。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
在这个实验下,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制造出一个积极的环境。自己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
这份工作很轻松,我完全可以胜任。
这个科目我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
我们将自己周围营造成积极环境,来面对工作、爱情、亲情等。
当然不能一味地盲目进行积极暗示而忽视了本身努力和勤奋的作用。可以说,积极的环境是成功的一环,而我们要输出成功这个公式,还要加上个体的努力。
希望你所处积极的环境,希望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因为是你,所以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