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这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该书是一本散文集,书中收录周国平先生56篇文章,按主题归纳分为九章。除了个别几篇以及最后一篇《中国人缺少什么》这篇周国平先生于1999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的篇幅较长之外,每篇文章普遍只有三四页,文字排列较为松散,同时书中穿插有插画,所以读起来比较快,注意力比较能够集中。
内容方面,读下来我发现周国平先生的许多观点或思考都与我的想法高度一致,当从前以为是自己胡思乱想的一些想法可以在一位哲学家这里找到印证或共鸣的时候,我是快乐的。
比如周国平先生的两个自我,对灵魂生活及思想的重视,对于沉默、孤独、独处等的观点及处事之道,一些对灵魂的态度,对于人生是否为梦境的思考等方面,都给我以很多启发,为我不知该如何表述的简单想法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我重新捋顺自己的思维。
第一章中有一篇名为《灵魂只能独行》的文章,提出:
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不可能和任何一个集体在一起。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
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我正努力热爱精神生活,认为如果没人能够理解我的想法,便要一个人向前探索。这篇文章的观点仿佛为我热衷于独行的灵魂找到了支撑。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本书第四章,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在这章里,有八篇文章。
因为我本人是十分喜欢独处的,不喜欢凑一群人的热闹,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现在毕了业一个人来到离家2000km+的陌生城市生活,我总是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做几乎所有事,吃饭睡觉逛街看电影都是极为平常,最喜欢一个人乘坐公共交通以及去书店或图书馆,后来也能独自去我讨厌的医院,就更想不出独处有什么不好,只是偶尔和亲近些的人一起。
在第四章中,我发现周国平先生也是极喜欢沉默与独处的人。
在《沉默的价值》一文中,他所提出的倾听沉默,是我没有想到的。
周国平先生说:
倾听沉默,就是倾听永恒之歌。
倾听沉默,就是倾听灵魂之歌。
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
多么有趣的比喻,沉默似乎可以孕育世上一切重大或伟大的事情。
《在沉默中面对》这篇文章中周国平先生又指出:
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辞的。对于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
是的,当我与人聊天或谈论某事时候,总是词不达意,说出的话总是无法表达出我心里真正所想,即使我们谈论那些有意义的字眼,也许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只能藏在心中。
梅特林克也说:沉默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人灵魂的性质。
在《倾听沉默》中,周国平先生说:
讲自己不是一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容易的事,它需要某种境遇和情绪的触发,一生难得有几回。那些喜欢讲自己的人多半是在讲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而另一方面,我们无论讲什么,也总是在曲折地讲自己。
这里我倒有些体会,因为近几年经历过一些变故,还有从小几件让我与心中的“死亡”擦肩的事情。其实心里被压得很沉,绷不住的时候也很难过,但这些事情我始终没有和任何人讲起过,只是一边心理和思维方面不断变化,一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没有异常。现在就只是对于我们都活着,表示感激。
沉默得久了,对于那些可以轻易讲自己的人,反而会涌上一股夹杂着或佩服或羡慕的复杂情感。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这篇文章提出独处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因而为自己喜欢独处而感到庆幸,可以安于寂寞——事实上我并不感到孤独或寂寞,并且有大量时间跟自己对话,从而整理并丰富内心世界。
我可以与人交往,但独处的时候最轻松,丝毫不觉乏味。
卢梭同样感慨:“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乐于引用其他名家的语录,多次提到古希腊哲学家、外国思想家等人的观点,同时还出现上帝、佛教的字眼以及与宗教相关的知识,正体现出其对于文学及哲学的研究与掌握。
阅读这本书后,我知道我要去了解爱默生,要去读安东尼·斯托尔的《孤独》,要再读《一千零一夜》和《小王子》。
看到豆瓣读书上有人评论这本书是鸡汤。
其实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部分散文和我们常说的鸡汤有什么不同?后来我认为,如果现在正流行的鸡汤,都是由真正的学者、哲学家、作者写作而成,大概我也会不顾“鸡汤”的名号而愿意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