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我不用穿厚厚的棉服。
这是我在广州这座南方城市的第一个冬天。
远在雾霾毒害下的北方的朋友们纷纷羡慕着我这里穿着短袖过冬的天气,我却无比想念起那个有大风有大雪的城市。
那是一种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1,
2007年秋入冀,在风吹白杨树叶的哗啦啦声中念完了四年大学,学校在京郊,近水楼台,毕业后便留在了这座城市,和数以千万计的人一样,成为了一名北漂。
那时的日子是真苦啊。刚毕业一穷二白,和同学合租在昌平村子里的自建房里,一间不足二十平的房间,两人住,卧室同时也是厨房,时常弄得桌上椅上油腻腻。一月六百的房租,交着商业用电标准的电费,算上其他零七碎八的费用,一个月剩不下几个钱。那时候无论买什么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货比三家,挑回最便宜的来才觉得自己又赢了一把。
住的偏只为能省点钱,越靠近市中心的位置越贵,我们是租不起的,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上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在挤地铁上。那时候我们总在用时间换金钱,大概是因为年轻有大把的时间,所以才觉得它是最不值钱的吧。
那时的工作是业务性质的,常常需要陌生拜访客户,最为狼狈的一次是和主管去拜访,却几乎是被客户给赶出来的,回来的路上便郁闷不已,当时又穿着不太合脚的高跟鞋,一个晃神就摔在公司楼下的水泥地上,鞋子摔飞,裤子摔破,膝盖摔伤。晚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裤子一瘸一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人异样的眼光让我如芒在背,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感觉人生真是从未有过的灰暗。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为了省钱一直住在地下室,忍受潮湿和嘈杂的环境;有的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每天只吃馒头就咸菜,甚至咸菜也不敢多吃,因为那也得花钱买。直到如今他们说起当年自己的经历还常会湿了眼眶,但大多数,仍然留在这个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的城市。而我,虽已离开,却还常在梦里如放电影一般,一帧一帧回放前门的糖葫芦南锣鼓巷的胡同。
2.
我的出生地在江西,高中毕业以前从未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城。18年的生活,本应使得家乡成为一个无比留恋的地方,但我似乎除了家人,并不觉得那里有什么好留恋。并不因为她落后,相反,我所在的那个小城是江西省经济十强,比许多的城市条件都要优渥。可是在那过往的18年里,每天的生活只有念书,不断地考试,拼了命地要考第一,似乎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其他可能。在这十八年里,我从来没有去过比市区更远的地方,甚至连附近的村庄,都不知道名字。虽然在学习成绩上我是父母的骄傲,可在生活中,却实是一个低能儿。现如今我每年回到家乡,还是会因为路况不熟而一脸蒙圈,因为难以适应家乡人的许多行为方式而无法久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这几年里,我选择了做个好孩子,把自己内心的诸多渴望都封存起来,以此求得家人老师同学的认可,把最为重要的“自己”放在了最后。或者说,那个时候,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自我”这回事。
3.
上大学是一个催化过程。其实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大学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那些专业知识,所有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到了社会上都会成为纸上谈兵,而真正有用的东西,都会在社会这所人生大学里学到。大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曾经一心扑在应试教育上的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们,有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窗口,他们开始关注除了学习以外其他可能更为有兴趣的东西,他们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知道自己是谁,想成为谁。这才是上大学最为重要的部分。
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青春才真正展开翅膀,我有许多的时间去图书馆里探索这个广袤的世界,而不仅仅面对几个数学方程式式或化学元素表。我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付诸行动。而这,在我的小城是不可能实现的。固定的生活模式导致了他们固定的思维方式,一个试图突破固有生活的人只能是异类,异样的眼光是他唯一能收获的回馈。
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开始逐渐强大,不再需要隐藏自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反倒觉得坦然做自己更轻松也更能让周围的人放心。也许,永远的故乡,并非是哪个城市吧,而是自己坚守的那一片心灵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