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在看写作群信息,小朋友凑过来问看的什么。我有点惋惜地说:“群里现在剩的人还不到一半了。”
“你加入多久了?”小朋友追问。
“不到两年。”我答。
“不是说好的一周一篇写7年么?才一年多就有一多半人坚持不下去了?”小朋友可能觉得这些大人太不靠谱了吧,有点惊讶。
“是啊,时间越久越难,能持续下去的人越少。”我知道这是人性,也是必然结果,就向小朋友解释。
“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人加入写作社群时可能都没想清楚为什么开始,也没有仔细估量过自己的情况是否可以做到,中间随便遇到一点什么问题就退出,也很正常。
“那就不是别人把你淘汰掉的,是自己把自己淘汰掉了。”小朋友若有所思地说。
2.
他这么淡淡地来一句,轮到我吃惊了。
的确,这是无关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淘汰,这是自己与自己较量,与自我惰性的较量,较量不过,不能持续写下去,只能出局,就是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其实,生活中除了关键时刻的考试、选拔是竞争性淘汰外,很多时候都是自我较劲,是否自我淘汰,就看对这件事有多热爱,想做成这件事的愿望有多强烈,为做成这件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3.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所有的成全都是自我成全,所有的淘汰也都是自我淘汰。
那些寂寂无名却能圆满自足的人,那些日拱一卒实现了人生长足发展的人,那些拿了一手烂牌却打出满堂彩的人,那些出身贫寒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无一不是极力自我成全。
在他们拼尽全力自我成全的路上,有高层次的人无意间看到,被触动了,乐于随手拉一把,让他走得不那么辛苦,或者更快地到达他想达到的地方。
所谓“自助者天助”,无非如此。
4.
那些在各种“赛场”被淘汰的人,也大都是技艺不如人、努力程度不如人、资源不如人、天赋不如人(可很多时候,还根本到不了拼天赋的层面),或者很可能仅仅是一开始实现愿望的强烈度都不如人。
如果是一时的客观现实不如人,结果存在差异是难免的,不必怨天尤人,更不必哭天抢地,转换赛道,好好跟自己磕,“一万小时定律”起作用后,又是一条好汉。
如果是主观方面不如人,造成了自我淘汰,那就真的要检讨自己了:
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什么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什么样的结果?
作为交换,我会愿意为自己想要的付出什么?
为此,我能付出多久?
5.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成全还是淘汰自己,这都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是,及早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既不能太贪心,也不能太消极。
成全自己的过程中,总是要经过“试错”这个阶段的。
但愿,试错的次数不要太多,试错的成本不要太高——毕竟,人生说长也不长,转瞬就有定局,转眼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