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大龄文艺女还能拥有散文梦吗?
你是散文控吗?你听过冯骥才老先生吗?你读过他的那篇《秋天的音乐》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你一定去读一读冯骥才老先生的《秋天的音乐》,那将是一顿散文界的饕餮。
我也是偶尔有缘读到,还记得第一遍读过去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它背下来,刻在心盘里,确保永不忘却。
因为它的每一个字都实现了我对散文的极致追求,遣词那么的贴切,意境那么的纯美,涵义又如此深刻,警醒读者。
它让读的人感到温暖而不焦灼,清冷而不冷漠,朴实而不空洞。灼灼其华,温文尔雅,形不散而神又聚,酷到没朋友。
作为一个大龄文艺女,我是散文控。林文立主编的《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集萃》是我常年的枕边书。当然不是因为一直没读完,而是舍不得一口气读完。
这感觉就像偶尔吃到心心念念的美食,总想留着放在冰箱保鲜多吃几顿。它也是总是在我偶有心结之时应景的跑出来陪我喝喝茶,聊聊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独独爱上了散文这种文体,即使在我的中学时代,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占据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中国的四大名著除了《西游记》之外,其他的都爱不释手。
但大浪淘沙,最终占据我心的又独独只有散文。甚至上了大学之后,就再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了。
都说散文的精华在于形散神聚,我就比较肤浅些,更喜欢它流动的情感,温热的词汇,自然的表达。至于聚不聚的范式,只要中心思想清楚就可以了。
我们普罗大众,其实更关注四季更替里家常里短的闲言碎语。树叶黄了又绿了,果子落了又熟了,谁家的黄狗下崽了。
散文,犹如一个穿着华服的孩子,美好的外表里藏着的是一颗纯粹的心,让人想拥抱他,亲吻他,给人无尽的希望与幻想。
那么谁如此荣幸成了备受散文青睐的常客呢?自然万物,人间烟火都是它的朋友,大到天上的太阳、月亮,小到大海里的一滴水,尘埃里的一粒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张秀亚的《秋日小札》,以及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林清玄的《马蹄兰的告别》,名家名篇,不胜枚举。
冯骥才老先生说:艺术即是用来欺骗人生的,艺术也是用来安慰人生的。每一副看似相同的皮囊里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的瓤,它们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安慰。
而散文就和那一首首动人的民谣一样,用或华丽,或温暖,或清冷,或柔和,或破败的词藻去表达出自己那一点点的同情,一丝丝的可怜,一些微不足道却温暖人心的关怀。
如果没有艺术,人或许会被伤得更深,被生活蒙蔽的更彻底,早已千疮百孔,从而熬不过一个“渐”字,熬不出一个“苦”字,更加等不到那个“甜”字。
散文,你是我心中的那盏灯,照亮我的世界,当每一个黑夜来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