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园里一群孩子玩的不亦乐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自个家孩子被别的小孩打了,当妈的心疼不已,往往看到两个反差:要么迅速抱起,找个地方让孩子冷静;要么当面凶巴巴质问挑事的熊孩子;但是孩子动手打人,又免不了被指手画脚地说“没教养”,同样令人苦恼。
A妈妈说孩子上幼儿园,常被老师和同学告知,孩子在幼儿园打小朋友,形似泼猴撒野。听到投诉,家长既气愤又无奈:
在家和哥哥姐姐小吵小闹,还没有那么顽皮,到幼儿园各种问题出现,怎么办?
走在路上,遇见小朋友,一不留神,又打了其他小朋友,处处留“情”,真是折腾老母亲;
以后会不会有暴力倾向,等会没有孩子愿意和他玩怎么办?
会不会变成自闭症儿童?
长大了不会受影响吧?
......
越想越焦虑,吃不好,睡不好,有点小事就能点燃老母亲的心,情绪如洪水猛兽顷刻爆发。
回家路上,神情严肃,开启审问模式,“为什么打架,小朋友不能打架知不知道”、“万一小朋友受伤了怎么办”、“以后哪还有小朋友会和你玩,下次不能在这样了”。
在看看,其实从入园开始,A家长认为孩子慢热,担心”孩子受欺负,语言表达弱,没人帮忙。”居安思危,她转念又上某宝精挑细选了一系列教孩子自我保护的绘本,每晚讲给孩子听,满满成就感。
过了一年,A家长有点焦虑,是不是自我保护意识过头了……孩子现在不敢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提前设想打人,结果成现实,现在又不敢随意外出,生怕孩子惹事,百感交集,不知如何是好。
她现在正在思考,是不是要把家里绘本收一收,转变成情绪管理绘本、《生气汤》、《不管怎样》、《不是第一名也没有关系》等等……
看到此,A家长的做法是不是就真的可行呢?我没法评判,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关于打架的故事,或许可以给你一点思考。
02.
意大利作家大卫•卡利和插画师塞尔日•布洛克为孩子们创作了一本关于打架的杰出作品。打架不是“坏孩子”的标签,打架也不一定是坏事。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打架,打架自有其文化、习俗甚至规则。打架能活动手臂关节,加速血液循环,锻炼身体。
用不同角度分析如何打一场大家都喜欢的架,作为成人,他也大胆的说出了孩子的心里话,成长路上,谁没有打过架呢,难道打架就是坏孩子吗,打架是衡量价值观的唯一标准吗?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个男孩,咧着笑时露出两颗门牙,鼻头贴了创可贴,右手绑着绷带,裤子被扯破了,看起来有点可怜,上扬的嘴角又隐约感觉到孩子的“得意”。这熊孩子估计参与打架了,不哭不闹,一副胜利者姿态。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打架呢?自从人类出现,公元前一百万年,萌发对于权利和物权的占有欲,一山不容二虎,就开始有打架。
历史的车轮向前,人类在打架这事上,一点没有变,一言不合就打架,原因是千奇百怪,动作却极其相似,比如:眼神凶恶、恐怖的眼神、牙根咬紧、牙齿外露、拳头紧握或举高。
让人吃惊的是,打架竟然还有益身体健康,活动手臂关节,伸展腿上肌肉;加速血液循环,充饱肺部氧气;测试胃的承受度;松紧裤子,这是无数妈妈的心愿吧,夏天一定要瘦,看完,或许可以约个群架,锻炼身体哈。
打架是没有理由的,诸如:眼神不爽、嘴角歪斜、想做坏事的小念头;打架的类型也不同,有好也有坏:第一,不对等的打架,以大欺小,威慑对方;第二,多对一,不公平的打架;我们最喜欢的打架要具备这些条件:个头相当、体重想等、人数相同。
打架要和娱乐运动、战争区分开,真正的打架是一场游戏,不需要原因,有时只是为了好玩。打架也不分性别,女生打架也是有一手。
孩子打架最明显的特点是,今天打,明天忘,生活中往往是我们大人“记仇”,提前预设了情景和担忧,无形中也阻碍了孩子的正常人际交往。
孩子打架叫停也有魔法,比如:老母亲喊娃回家吃饭、老师来了(威严感)、沙子跑到眼睛(孩子自身)、心爱的物品掉落。
反观大人面对打架,家长则会两手叉腰,怒气冲冲,“谁起的头”;老师关起门来,眉头紧锁,质问双方。
大人忙着收拾残局,再看熊孩子是一脸傲娇炫耀战绩,引发同伴的羡慕之情。
03.
立场不同,每个人对待打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推荐这本书给四周以上的孩子,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不妨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童年。
好的亲子关系是平等的,分享图画书的快乐可以和自己的童年联系上,不用担心孩子会吸收到不好的信息,相反他们会觉得爸妈的有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印象会越深刻,清楚留在记忆中。
如果是把它当做打架的教育范本,就大错特错。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读完和孩子进行讨论,比如打架的动作。但是问题的设置,不能多,物极必反,所有的儿童阅读以孩子为主体。快乐的体验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