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两天看完了两本装修的书,一本是叶怡兰写的《家的模样》,写的是她翻新老房子的过程,作者本身是个美食作家,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的,写的很有自己的风格,也能看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
其实,叶怡兰的房子改在重点在于实现她对于家的一些需求,比如地暖、大厨房之类的外,还要打造成在家工作的场所。一个大厨房,一个在家工作的场所,叶怡兰已经做到了。
其实她的家庭设计受到日式风格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她对于颜色的要求很高,只能接受黑百灰这样的颜色。
但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旅行纪念品不要买太多,在搬家的时候她把大部分纪念品以及买的文具什么的都给处理了。第二就是在家办公,我现在就是缺乏在家办公的场所。还有就是对于家居用品的挑剔和龟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家居用品是绝对不让进家门的。
全书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值得一看。
另一本是《家的自在,找到生活的好感觉》,其实这是一本写给设计师看的书,而且是日本人写的,设计感很强,对于普通的城市高层来说也只能借鉴其中的一些设计,不能全盘使用。这本书后面的配色介绍非常好,有很多灵感。
但是这两本书我也看到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在里面,必然起居室和餐厅的高低台设计,我就很不喜欢,也不符合我家的实际,其实,家装还是个人化的东西多一些。
其实,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居家设计已经不再持有原来的想法,如果现在二十岁的小青年或者是那种尚未成家立业的人,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单身公寓里玩转色差,把自己的家设计的很艺术与或者很rock,但是现在居家设计的方向完全转成了为了孩子考虑以及整洁素雅的风格。
原来,我就是个极简主义者呀!不喜欢复杂的线条,不喜欢墙上各种色彩,只希望家里是干净、整洁、温暖的地方。甚至于对于北欧风也不是那么的热爱了。
装修现在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因为水电师傅没有到位,所以工程基本都是停滞不前的状态中。但是这所房子大致的样子已经规划完毕了,更改的也只是局部。
其实,在家庭教育方面,我的父母给我的比较珍贵的一点就是节俭和对于好东西的追求。我的母亲非常节俭,甚至到了很过分的程度,虽然我不会过分节俭,但是这种对于物质保持一定克制的态度我觉得是非常珍贵的品质。
而对于好东西的追求来自于父亲,父亲买东西往往会买经济承受范围之内最好的。而这些好东西的适用品质和使用期限往往也很高,我觉得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也影响了我。
装修房子其实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审美无能。对于审美的追求我只能停留在看的艺术类的书籍和电影中,走的路太少,看的风景太少,审美就提不上去,品味也就比较低。
但是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有追求的,很多人对于装修设计没什么追求。
其实,装修房子劳心劳力,我觉得还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干比较好,设计师是需要请的,但是要请专业的靠谱的设计师,不靠谱的设计师水平真的不如自己设计。装修公司也是要的,不然自己跑没个规划会很麻烦。
当时选择精装房就是感觉房子设计的不错,虽然有很多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地方,但是整体风格还可以,这正是因为精装房,现在洗碗机安不上了,其实洗碗机这事我一直纠结,既然洗碗机安不上了,垃圾处理器也不要了,厨房还是传统的厨房。
其实,对于洗碗机和垃圾处理器都是辅助性的家电,完全解决不了洗刷的问题和倒垃圾的问题,只是相对而言少了而已。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