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學兿
孩童时代上学元旦放假,乡下老师会在每个教室门口贴上红彤彤的对联,孩子们高兴地说过年放假啦,可这年村户人家不认,丝毫不见贴对联的动静。过不多久紧跟着春节就来了,这回是真过年,学校反而不贴对联了。小孩子的我就纳了闷,这老师到底唱的是哪一出,元旦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是最隆重、最具意义的,这期间才称过年。但元旦就不一样了,元旦给我的感觉是稀里糊涂。说它是节日吧,除了有单位的人放假,其他任何动静没有,说它不是节日吧,学校里竟张贴对联。孩子们也迷尔巴瞪地说过年放假,可它相比春节只有三天假。到底哪个是年哪个不是年,也许两个都是年,只知道春节是真年,元旦是不是假的不敢说,从小对元旦的认知就这么晕腾腾过来了。
还记得小时家里盖房子,看到有的人家在屋脊上写个日期作纪念。我就趁木匠歇息,拿起毛笔在檩条上也照葫芦画瓢,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建。这又弄了个公元,哈哈!公元又是啥哪门子?我也不知问谁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逐步开阔才清楚,元旦是西方人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计时方法。公元是西方人按耶稣诞生日子作纪年的分水岭,在这之前的叫公元前,之后则为公元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引领全球,也许人家阳历比我们阴历更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我们的日历加塞进了洋人的记年方法。
阴历才是我们记年的传统,它正儿八经是咱老祖宗千年智慧的结晶。农耕文明自古是我们的血脉,春播秋收是我们因地制宜的结果,农历记年在我们的岁月里根深蒂固。这突然又冒出元旦,这个年不知哪门子与哪门子了。
也许当时老师也弄不明白,或者想着给小孩子讲不清楚,元旦也就随着教育部门通知放假。可为什么放假呢?学生不问老师不说,即使问也随口答曰元旦放假。我就奇怪元旦老师为何在教室门口贴对联,这可是驴头不对马嘴的事儿。或许是图个热闹的庆祝氛围。再者元旦离春节时间不远,现在贴上过春节就懒省事了。乡下人对元旦根本就没一点儿反应,不像春节那么杀猪宰羊,敲锣打鼓,张灯结彩。
哦,后来慢慢听到大人们称元旦为阳历年。
原来元旦是近代为与国际接轨引进了个洋节。以前那时候宣传渠道不像现在发达,更不像如今明白这一切皆为人类多彩文化的一部分。穷乡僻壤的老百姓不知这是啥玩意儿,也弄不清怎么称呼,反正官方印制的日历来了个重新开始,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潜意识觉得元旦和过年差应不多。也就稀里糊涂,在意不在意互称乱称呼。随着一年年经过的元旦多了,也就慢慢明白这节那门子事了。
看来新生事物需要有个培育的过程,得有植入的合适土壤,只有扎下了根才会有认同感。所以,学习这档子事儿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脱节。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不但要加以借鉴,更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不得不承认,洋人还是弄了些好东东的,要理智站在相应的高度去看世界,看元旦这个东西。
洋人过元旦可能类似我们的春节,在我们这里老百姓一窝端称过年了,都是一个计时段的结束和新时期之开端。不同是于我们农业生产没有什么太大的指导意义,对农民来说不过是另一种记年方式。而我们的春节才是迎接春天来临,是万物复苏,春播开土的劳动起始。春节内涵远比元旦博大精深,它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有无法比拟的丰富内涵,更有着无限美好的期冀和祝愿,春节是我们骨子和血液里的东西。
清晨,看到有人说元旦的到来是时间的尾巴尖,我想这个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元旦亦如春节是辞旧迎新,激昂生命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