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了,又长了一岁。每到这个时候,岁月里已经沉淀了的记忆,就又漂浮起来,提醒着我们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幸运。过去的路,已经渐行渐远,未来的路,也还很长。在这样一个初春的午后,跟您说说过往。
虽然已经四十多岁,却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去县城的情景。
那是1985年初春的一天,春风料峭,乍暖还寒。由于在乡小学数学竞赛中成绩位列前十,被选中代表乡教育组参加全县小学数学竞赛,竞赛地点在县直实验小学,因此我也成了班里第一个“公费”去县城的人,同学们都很羡慕。临行前的两天,父亲和我一样,激动地两晚上没睡,他为自己的儿子骄傲,看得出来,连走路,腰杆都比平时挺拔了许多。
参加比赛的那天凌晨,母亲下了一碗挂面,还有一个荷包蛋,作为我的早餐,临走前,父亲给了我五毛钱,让我在县城买点好吃的。王老师用他那辆二手的凤凰牌自行车送我去,我的肩头挎着一只书包,那是母亲用她新织的布给我缝的。里面装着课本,几只削好的铅笔,当所有人到齐后,教育组长和一位带队老师乘坐租来的一辆手扶三轮拖拉机去县城。那是一段漫长的路,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旅程。十名同学来自全乡不同小学,大家很兴奋,却又很拘谨。教育组长很严肃,不苟言笑,带队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姓于的女教师,教数学,梳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戴一副眼镜,长得很漂亮,说话很和蔼。她先是让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彼此认识一下,我们这些村里出来的孩子,都有些自卑,面面相觑,不敢说话,最后,我也不知怎样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学校、村庄,只记得自己把头深深埋在两臂之间。一路上,于老师讲了很多我们从未听过的故事,听得我们入了迷。沿途经过了很多村庄,却都和我的村子一样破败。
当翻过一座大堤之后,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街道,路旁有一些两层的房子,老师说,这就是县城!路旁的商铺、饭店多了起来,各式各样的招牌在风中飘荡。在医药公司门口,第一次见到了那种镶嵌着玻璃的门子,上面似乎还有四个字“闲人免进”,汽车站的大门仅容一辆车出入,站内停着几辆破旧的长途汽车,几个穿蓝色中山装戴鸭舌帽的人夹着黑提包叼着烟卷在外面转悠。我们的车(暂且叫做车吧)从大道向左转,进入一个类似胡同的街道,路旁有一所学校,于老师告诉我们那是范县的最高学府——范县一中,当时感觉那地方很神圣。我们停在一个广场上,那儿已经停了好几辆拖拉机,大多是来参加竞赛的。竞赛时间是上午9:00-11:00,考试完之后,我们又到一中那条街上吃午饭,记得在高中门口对过,有一家饭店,门口放着一个用白布包裹的大桶,盖子也包了白布,老板说那是盛胡辣汤的保温桶,旁边支着油锅,正在炸着油条,在这里,我平生第一次喝胡辣汤,感觉非常美味,回味无穷,第二次去这家喝胡辣汤,已经是五年后上高中的时候了。
吃过午饭,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高中和新华书店,一进高中,一条甬道,两边是两行高大的白杨树,枝枝丫丫,虬劲有力,很威武。两旁是几排瓦房,在靠近甬道的墙上,都有一块黑板,上面分区划块写了一些文字,还有彩色的插图,后来知道那叫板报。用道旁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背书,于老师给我们边讲解边教育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到这里上高中,将来考大学。说实在,当时还不知道大学为何物,父亲只是说上学是为了多识字,将来有出息!
新华书店不是很大,好多书都看不懂,我花一毛五分钱买了一本小学数学竞赛习题集,这是我拿到的除课本以外的第一本教辅。下午三点,竞赛成绩出来了,我没有进入复赛,心情十分沮丧,悄悄把那本习题集塞进来那个布兜里。
虽然仅是一次短暂的经历,却在我的内心深处激发了求学的动力,一定要到县城来上学,一定到高中那个神圣的殿堂里去读书。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之下,五年后,我如愿以偿的来到这所学校求学,再后来,考入大学,开启了一个农村娃跳出农门新的人生。
回忆,不是不舍,只是想让自己更清晰的体味生活,在前后的对比里,懂得珍惜,懂得哪些是生命的不必要,哪些是必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