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经深了。不过大家的灯都还没熄,坐在台灯下把书翻得哗啦啦响。我边背着传播学边睡眼惺忪地端起盆子去洗漱。去水房的路上,扭头看见舍友A坐在楼梯上打电话。声音不大,不过在夜深人静的走廊里听得很清晰。
“喂,妈妈。”
“没事儿啊,我都挺好的。我跟你讲今天……”
雀跃的语气让她的背影看起来像个五岁的小女孩。她应该是想家了吧。她昨天坐在那儿整理相册的时候看着手机里上个假期在家拍的照片发呆了很久。
这几天她的状态都很不好。其实大家都一样。大学以后的每个考试月都是兵荒马乱的。期末考步步紧逼,课程一门叠着一门。单词怎么记不住。要背的怎么这么复杂。生活费怎么花得这么快。电话费怎么用了这么多。怎么才过了十天就快要没有流量了。食堂的饭怎么味道这么奇怪。期末考好像带来了一切不好的事情,于是每个人都带着一副一点就着的暴躁情绪每天在寝室食堂图书馆之间游离。
于是大家都很想家。每天絮絮叨叨还有几天就放假了,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当初在课本上看到余光中的《乡愁》。身在家里,每天蜜罐泡着一样地过着。于是只是不识愁滋味地看着那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再后来高中毕业,成绩出来前天天窝在沙发上捧着厚厚一本志愿参考指南,把省内的学校通通划掉。纵然生活了十八年已经让我习惯了太多东西,那时候却一心只想着提起行李箱跳上火车就离开这个边陲小城,去看那些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或是繁华街道上的红灯绿酒。所以后来虽然没能如愿,但是也从祖国的最西边到了几乎最东边。身边的乌伦古湖变成了渤海,沙枣花的味道变成了槐花和樱花。
想家好像就是一种情绪。没有什么特别的指向。想念家里饭点的时候热热闹闹的样子,姥姥做的菜,和妈妈躺在一张床上讲话,家里每个人的笑脸。想念家里柔软的大床,不会晚上十一点断掉的电,不用刷卡才吃饭排队去洗澡,甚至,有马桶的卫生间。
这种想象又会无限延长,延长到想念那个小城的早晨洒水车经过以后潮湿的灰尘的味道,燥热的空气,河坝温凉的水。甚至想念夏天晚上十点钟才日落的时差,和满是扎啤和烤串儿的吵吵嚷嚷的夜市。
小学一年级,我们捧着课本,脆生生地跟着老师念:“家是避风的港湾。”
小孩子都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这是比喻的手法。但是人可能就是有那么一种天性吧,碰到什么不好的事情都想往家躲。看到前几天,有同样在外地上学的高中同学在朋友圈里发:“最怕不在家的时候生病,感觉自己像一条狗。”
但是在真正离开家的日子里,我们都变得很奇怪。大部分时候可以独当一面,什么事儿都咽得下拿得起,不知道从哪里生出一种报喜不报忧的豪气。记得前几年还在家的时候看《心术》上一集,一个场景记得特别清楚。新来医院上班的于莺莺,因为在拔掉病人的引流管的时候发生意外而被病人的家属殴打。回到办公室里刚整理好被抓乱的衣服和头发,泪痕还没干,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喂,妈妈。啊我没事儿啊,就是感冒了。工作挺好的,同事都对我特别好。”
记得当初还唏嘘一阵,想着我这么娇气到时候肯定不会这样,说不定还打着电话给家里求安慰。可是当自己真的离开了家,却忽然明白了这种不自觉的东西。被称为坚强不甚准确,只是听着家里的电话觉得安心便不想讲这些糟心的事情,又带着一点孩子气的骄傲,想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也是长大了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自己担了。
我们活得肆意洒脱的时候,眼前的愉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想要奋斗的冲劲和脱离束缚的自由都会把想家的感觉冲淡到几乎难以感觉得到。但是其实“想家”这种情绪,早就跟着行李箱和我们远走高飞的念头一起被带向了各个远方。所以不管前面的景色有多好,身后都总有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地方。
尤其是有些时候,想家的感觉就会特别强烈。比如糟糕的考试月。
所以,快放假了。快回家吧。
阅读原文:http://bugudeboke.blog.sohu.com/32212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