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咱们将两句放在一块儿来解读,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千字文》做为启蒙教材,是按照四字一句进行编排的。因为如果一句的字数太多,学生背诵、理解的难度就会成倍的增加。《三字经》就是三字一句的,《百家姓》也是四字一句的,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或许您会觉得咱们之前讲过的二十多句中,也经常出现两句之间关系非常紧密的情况。其实您不用疑惑,因为这样的情况在咱们现在的白话文作品中一样存在,那就是学校的老师经常教育学生所说的“联系上下文”。
但“推位让国”和“有虞陶唐”我觉得放在一块儿来解读,会更加的便于理解,所以有了这样的一章。
“推位让国”是行为。“有虞陶唐”是这个行为的行为人。
您有没有发现,这两句,以及之前的两句——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讲的都是一些起源的故事。这也是《千字文》的一个特点——四句话讲同一个道理。所以有一些朋友学习《千字文》是按照四句一组来进行学习的,我们也不能说他就不对,只是理解不同而已。
前面算是一些闲话,咱们正经开说。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这八个字在另一本启蒙教材《三字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无论是《千字文》上的这八个字,还是《三字经》中的十二个字,讲的都是用一件事——唐尧、虞舜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的、贤能的人。
有虞就是舜帝。他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所以人们也称他为虞舜。
陶唐指的是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叫他唐尧。
他们倆做了什么事呢?推位让国。
有虞氏舜帝,是帝喾的孩子,他爷爷就是黄帝。他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门前是土垫的台阶,吃粗饭,穿麻衣,喝野菜汤,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尧帝在位七十几年,年老后,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帝继承尧帝的位置。尧帝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
尧帝和舜帝,他们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推让给贤能的人。这两句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这种行为到舜帝就终结了,接替舜帝位置的禹最终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三字经》里说“夏传子,家天下”。说的就是禹将自己的位置传给启这件事。
至于这个行为的是非功过,咱在这儿就不提了,以后有机会再聊。 总之禹之后,家天下就称为了一个传统,心甘情愿的“推位让国”是再也没有发生出现过的。